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7297072
大小:1.16 M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1
《马艳庆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端都栽)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1教学目标: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让学生发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具:课件、小纸条、小树、短绳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1、出示公告(为了迎接开放日的到来,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小设计师一名,请看招聘启示。)出示招聘启示和校园图片招聘启示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小设计师一名。要求:在新功能楼到南
2、门有一条20米长的小道,在小道的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树,请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设计意图]因为每年一度的开放日,是我们学校的一件大事,是每个学生都很关注的,本节课就利用课件显示出学校南门的环境,使学生感觉很熟悉,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这样,学生就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体现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同学们,请发挥你们的设计天份,在这张长20厘米的纸条上设计植树方案。注意:20厘米的纸条代表20米长的小路。)2、学生动手在卡纸上设计植树方案。(播放轻松的音乐)3、学生汇报其设计的植树方案。A、我按要求每隔5米种一棵,我是按两头都种来设计的,所以我
3、种了5棵。B、我是只种一头的。所以我只种了4棵。C、我是两头都不种的,我只种了3棵。4、师:你们所设计的植树方案真棒,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响应,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设计意图]课件创设了美丽的生活情境,在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而学生所设计出的不同方案,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为学习例题奠定基础。而老师一两句的环保教育,也适时地教育了学生,使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5、(但为什么同一个要求
4、,会有不同的棵数呢?)学生说出原因。看来植树中间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与植树有关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一、探究新知1、示例1。学生读题,审题。(现在,请大家打开书本117页,自由读、全班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哪里你觉得要注意的?它提出了什么数学问题?[设计意图]因为这是学生开始刚接触的数学问题,所以要培养学生学会在题目掌握信息,分析题意,从而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1)把100米长的小路平均分成多少份?(2)数一数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植树的棵数与所分的份数有什么关系?(3)怎样列式解答?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5、。(现在,请小组合作,利用这些小树、纸条等种一种,看一共需要多少棵小树?)完成活动后,请讨论讨论这几个问题。(课件示)(1)在学生汇报把100米长的小路平均分成20份时,适时导入间隔。(其实,你们所说的段数或(份数)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间隔。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张开你们的小手,看看5只手指之间有多少个间隔?(4个间隔)你还能发现哪里有这样的间隔存在?(学生汇报)(2)动手操作:(拿一根绳子找结,发现间隔数与打的结有什么关系?(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并板书:总长度÷每个间隔的长度=间隔数要栽的棵数=间隔数+1(4)指名生板书解答方法,并说出为什
6、么这样解答。(5)结合这里的信息,你们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吗?[设计意图]这一次,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联系生活,巩固新知。1、联系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像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发现吗?请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学生汇报)师:黄老师也找到一些,让大家欣赏欣赏。(课件示图片)1、解决数学问题。(1)工人叔叔要在一条长300米长的公路一边上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树?2、P119的做一做:第1题3、在一条全长300米长的道路两旁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要种多少棵?4、
7、做游戏比赛:各选6名同学进行比赛。教室这里的宽是5米,每两位同学之间的距离是1米,(两端都要站)一共能站多少位同学?5、同学们到操场做广播体操,每隔1米站一位同学,一行共站了25位同学.从第1位同学到最后一位同学的距离有多远?6、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是多远?四、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觉得在这节课中谁的表现最值得你学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