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

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

ID:37159294

大小:7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19

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_第1页
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_第2页
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_第3页
资源描述:

《备课导学案马说(六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丹阳市第八中学合作教学备课导学案年级初二年级学科语文课题马说第1、2课时总第6、7个教案主备人:束雷华审核人:孙文卫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教学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教学难点难点:掌握古今异义词。教学设计预习作业检查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

2、、导入新课大家都看过《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之后,玉帝曾封了他一个专门掌管天马的小官,叫做“弼马温”。“弼马温”是《西游记》中的说法,其实在我国古代的传说中,确实有一种专门掌管天马的星座,叫“伯乐”。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孙阳的人,他因为善于相马,能一眼识别千里马,所以人们就称他为“伯乐”。那么“伯乐”与千里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一起来学习《马说》这篇课文,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2、揭示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3)、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含的寓意。小组讨论“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

3、、训练点拨提高”环节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作者作品解题2、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停顿和速度。3、正音4、分析课文第一段5、思考:真的是世上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吗?6、分析第二段7、思考:第二段说明了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8、分析第三段:9、阅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中連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怎样的人?思考: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马。2、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3、本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4、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到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5、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6、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怎样的人?伯乐即善于识别人

5、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7、本段中連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句中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致?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三个“之”字,前两个“之”作代词,指千里马,作动词“策”“食”的宾语。第个“之”字起调节音节作用,与蒲松《狼》中“久之”的“之”用法一致。“10分钟检测、反馈、矫正、小结”环节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一)、请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2)、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平的待遇?(3)、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表现在哪里?(4)

6、、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课后作业师生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