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703229
大小:11.07 M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5-10
《记承天寺夜游__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
2、,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
3、,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写作背景寝藻荇解衣与柏qǐnzǎoxìngyǔbǎijiě字音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比喻的手法,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记承天寺夜游2、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与文本对话(合作探究)领悟“闲”之意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与怀民于庭中散步.欣赏月下美景.问题:这清闲之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闲领悟“闲”之情问题:这“闲”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你是如何感受到的?闲人:1.指闲情雅致的人;2.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3、理解性背诵(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
5、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A贬谪悲凉。B人生感慨。C赏月喜悦;D漫步悠闲。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思想感情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背诵课文1.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
6、句子是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课堂巩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亮照进门里拟人课堂巩固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A5、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课堂巩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月光照在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有相互交错的藻、荇,原来是竹子和
7、柏树的影子呀。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余秋雨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