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上13.风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风雨》教学设计涡阳县龙山中心学校廉梅侠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作品,在阅读中积累重点词语和优美语句。•把握内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描写景物的写作技巧和生动形象的语言。•培养关注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主旨,体会作者侧面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踏花归来马蹄香》的故事和李峤的《风》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
2、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三.扫清字词障碍。偌大(ruò)刹那(chà)蜷曲(qu
3、án)屋檐(yán)倏忽(shū)锥形(zhuī)撩起(liáo)葡萄蔓(màn)栅栏(zhàlán)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倏忽:忽然,很快。攀附:附着东西往上爬。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划分层次。点拨:第一部分:(1-5)写狂风。通过各种景物的描写,侧面衬托了狂风又猛又烈的种种情形。第二部分:(6-8)写风雨夹击的情景。由物到人,展现了风雨中各种事物的情态,突出了孩子们在风雨中的童真和快乐。2.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点拨:第1段:树林全貌;第2段:
4、垂柳、杨叶、芦苇;第3段:断绳羊、女孩;第4段:葡萄蔓、苍蝇;第5段:鸟巢、鸟儿;第6段:废纸、猫、瓦;第7段:浮萍、鱼儿;第8段:老头、孩子3.课文写“风”,看不见一个“风”字,却写出了狂风的肆虐;写“雨”,不着一个“雨”字,却为我们展现出了风雨夹击的情景。作者采用的是一种什么写法?。点拨:侧面烘托。五.合作交流,研读课文。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风的?写出了风怎样的特点?师生互动,讨论归纳:文章从野外到乡村,从高空到地面,从院落到池塘,从巷道到屋内,处处都能看让读者看到风雨在大作,处处都能让人领略
5、到疾风劲雨的力量!(1)写“风”。“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这是旷野里的风,它像孩童般在做恶作剧,在与树林子嬉戏。“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
6、,在院子里旋转”,“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这是院子里的风,它像个调皮的少年,在与小女孩玩耍。“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这是高空里的风,它像维和部队,在震慑恐怖分子。“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这是巷道里的风,它像4D动画片里的魔鬼,在张牙舞爪。“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
7、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这是池塘里的风,它像试图把一潭死水搅出万种风情!“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这是屋前的风,它还在调皮的和人们捉迷藏。可以看出,文章通过对树林、垂柳、杨叶、芦苇、女孩、纸张、池塘、鸟儿、苍蝇、浮萍、鱼儿、门窗、油灯等事物及其动态的变化,细致地展示了风的力量和气魄。(2)写“雨”。“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
8、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句中,“失去了白的颜色”——这是雨水在用魔法。“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中的“精湿”——也是雨的魅力所致。“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船放出去,说明雨来了,雨水大到可以让船起航。文章前面只说风,到后文却道出了雨,“始觉雨在风中来”!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尽管文中无一“风”一“雨”,但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