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

ID:36662157

大小:6.13 MB

页数:87页

时间:2019-05-10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原理(孙文宪11文学接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五章文学接受受接学文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慨,说明文学创作对接受的迫切期待。第五章文学接受主要讲三个问题:1.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2.文学欣赏的接受特点3.接受(解释)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文学理论很早就开始关注接受对文学活动的意义《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通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创作与接受之间存在着生死与共的关系。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

2、柏拉图在《斐德若篇》中说:不顾接受者的“独白”写作是“哑口”的。只有“对话”才能在作者与读者的交流中实现对思想的准确表达。一.文学接受的意义和类型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接受美学”认为,传统文学理论低估了接受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接受不但是对文本的接受,而且参与了文本的创造。如何理解文学接受因此有了“现代”与“传统”的区分。1.文学接受的意义如何认识文学接受的意义,认识有一个过程,现代理论与传统观念既有共识也有分歧:①接受是创作实现的条件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动因(以上两条属于“共识”)③接受与创作的关系是“再创造”还是“知音”?(在这一点上有分歧)1.文学接受的

3、意义①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马克思说:“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文本的意义在接受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处于潜在的状态;只有通过接受活动的“激活”,潜在的意义才能转化成现实的意义。1.文学接受的意义接受是文本意义实现的条件,集中表现在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上:文本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并不完全由作家意图和文本本身的蕴意来决定;一个文学文本产生的社会影响,和读者接受有密切关系;文学的社会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感知活动和接受的态度与方式。1.文学接受的意义为什么文学意义的实现与接受有关第一、文学的特点使其具有发挥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第二、读者的接受心理和

4、接受方式,决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小结:文学可能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既是一个与作家创作动机、文本意蕴相关、取决于写作或表达的问题,也是一个与读者相关的接受问题。1.文学接受的意义②接受是推动创作的重要动因文学理论很早就认识到文学创作要受接受活动的影响《吕氏春秋》的“知音”故事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文学接受的意义现代接受理论进一步指出,作家写作时,心目中就有一个“隐含读者”的存在。满足隐含读者的需要是创作动机的构成要素之一。“隐含读者”理论强调了接受对创作的规范。1.文学接受的意义创作为满足读者需要而

5、写作并不是被动地适应。“隐含”还包含着发掘的含义,创作要把读者“隐含”的需要唤醒、激活。■创作与接受互动关系的建立,与传媒技术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小结:1、接受对创作价值的实现和确立具有重要意义;2、“隐含读者”的存在说明接受对创作的制约;3、创作受制于接受并不是说创作只能被动适应接受;4、传媒技术的发展程度对接受与创作的互动关系有直接影响。传统文学接受观:③接受与文本的关系:是“再创造”还是“知音”?传统文学接受观认为:最理想的接受者应是作者的“知音”;最理想的接受效果应是读者对文本原意、作者意图的把握。传统文学接受观:文本意义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文本意义

6、来自作家的创作;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封闭的、意义确定的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原意是判断接受是否正常、读者的理解和解释是否合理的标准。传统理论对创作与接受关系的认识: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接受是一种创造活动;文本的意义生成于读者接受活动的理解和解释。对传统接受理论的质疑:A文学文本的意义是确定的,还是不确定的?B读者能否还原文本的意义?“说不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文本的意义并非形成于创作完成之时,而是形成于接受活动。文学文本的接受活动其实是文本意义的衍生过程。“衍生”强调接受对文本意义的“

7、再生产”。接受总带有一定的“误读”成分。文本意义可以在接受中衍生使文学常读常新,“说不尽”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现代接受理论遗留的问题■文学文本究竟有没有确切的“原意”?如果文本没有确定的“原意”,根据什么来区分文本的优劣?又怎么判断接受活动的合法性和读者的接受水平?如果有原意,接受怎么克服文学特点带来的不确定性?又怎么消除读者和文本之间存在的时间距离?2.文学接受的类型以接受活动的性质和形态分,文学接受分为:阅读、欣赏和批评三类以接受“再创造”的程度分,文学接受分为:消极接受和积极接受两类阅读接受阅读接受的消极性:被动地接受信息、吸收知识。阅读接受的主要心理

8、活动是理解、认识和记忆。阅读中因为读者与文本缺乏深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