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

ID:36473348

大小:1.88 M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5-11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_第1页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_第2页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_第3页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_第4页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姓名:谷文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哲学指导教师:郁振华20080501摘要针对西方的理性主义传统,同情理论为道德思考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其重要代表人物休谟与叔本华则为该学说的发展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休谟与叔本华有着不同的思想背景,却得出了相近的道德学结论。他们在人性论的基础上,将“同情”这一现象置于道德学的核心位置,他们反对理性的主导性,却也不否认理性的作用。但是,持温和怀疑论立场的休谟对“同情"这一概念作出的是心理学上的理解和诠释,在伦理学领域,也更多关注的是道德判断的问题

2、。而深信其形而上学的叔本华,对“同情’’作出的却是伦理学上的理解和形而上学上的解释,在伦理学中则关注的是道德起源的问题。休谟首次明确地赋予“同情”以道德学的基础地位,他心理学的解说角度也使其理论非常丰富且极具张力。而叔本华则凸显和强化了休谟同情理论中“同胞感"的方面,丰富性减弱的同时,也使其同情伦理学更具有道德感召力。可见,休谟与叔本华对同情理论的贡献分别体现在理论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方面。关键词:同情人性道德心理学形而上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

3、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纽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沙寥苫.S-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一躲绕场⋯名:锄丰日期:一、导言

4、、I]口当今世界的道德危机有目共睹,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同情感的普遍缺失。人类文明在发展,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带来了原始同一感的沦丧,人与人之间认同感的减弱,现代人成了孤独的个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反道德的个人情绪和冷漠的社会风气。而“同情"则在唤醒个体对类的爱,平衡着利己与利他、自爱与仁爱的关系,这对道德重建有着深远的意义。西方伦理学史上对“同情’’现象有着专门的论述,并形成了一定的流派,这对我们道德生活的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可是,对于作为从西语中翻译过来的一个概念,我们容易对它产生一些误解,所以需要先对西

5、语中的“同情’’概念作出厘清。(一)搿同情刀概念的内涵在同情伦理学代表性作家的著作中,“同情”这一概念在西语中多采用为sympathy、Mitleid、sensibilit6等词,如英语作家休谟与斯密都采用了sympathy一词,德语作家叔本华采用了Mitleid,法语作家卢梭则用的是sensibilit6。而在叔本华与卢梭著作的英译版本中,也都是采用的sympathy一词。现通过对sympathy的分析,可大致了解这一概念的内涵。Sympathy由词根sym(together)和pathy(feeling)两部分组成,意为“与

6、⋯⋯有同感",汉语中常翻译为“同情”。这种情绪起源于一种关于他者的体验,强调了人际互动中他人及经验性的方面,“它被认为,一方面是一种向他的本能及最初的行为根源,另一方面是经验的产物,反映了与他人的同境地、共命运"1。同情这一机制在本质上是纯粹的、利他的,是对他人的情感作出的响应:因为他人的快乐或成功而感到高兴,因为他人自身原因而造成的失望或遭遇而难过。另外,同情虽然是一种我们被动地经历的过程,但它仍包含着积极的成分,“一种带着良好愿望回应他人的准备——如果遭遇的话,就通过帮助的行为,通过分担或减轻他人的痛苦来作出回应"2。通过对

7、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大致了解到,“同情’’具备了经验性、纯粹性、能动性、向他性这样一些特征,具体说来,“同情"是他人的经历、遭遇对自身情感的触发,而且他人的这些遭遇并不是由于自己而引起的,并且能触发一种向他性的情感。然而,对于“同情"这一概念仍存在一些理解上的误区,比如经常会混淆1JamesMarkBaldwined.ENCYCLOPAEDIAOFPHILOSOPHYANDPSYCHOLOGY,V01.5,CosmoPublications。1986,P.652.2LawrenceC.Beckered.ENCYCLOPEDIAOF

8、ETHICS,GarlandPublishing,IncNewYork&London,1992,P.1222.4“同情"与“怜悯”、“同情"与“移情"这些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汉语习惯里,我们通常把被某人的不幸遭遇所触动的情感称之为同情,所以“同情"这一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