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

ID:35385402

大小:74.7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3-24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_第1页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_第2页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_第3页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研究生课程论文《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姓名昊医坤学号1511310014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任课教师甄龙开课时间2016年3月1日教师评阅意见:论文成绩评阅口期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6年6月23H浅谈休谟《人性论》中的同情理论我读了大卫•休谟的《人性论》,我要讨论的问题是:休谟在《人性论》中所提出的同情理论是否真的是评判道德的标准。一、道徳导源于理性述是情感休谟认为,道德导源于情感而非理性,理性是道德规定的前提。理性发现对象关系和因果关系,刺激情感并为情感提供手段,在这种意义上,理

2、智是情感的基础。通过理性,我们知道“是”与“不是”,但是却不能推出“应不应该”,更无法推动我们的行动,是谴责还是赞许,因此也就无法进行道德判断在对情感和行为不发生直接作用的意义上,理性是充满'惰性的'(inert),理性的这种惰性决定了他不可能'主动地’推出任何有效的道德准则。”①那么,情感就显得很重要了。道德判断,也就是说善与恶的判断,不是单纯由理性发现的,也不是由观念的比较而发现,而是由于它们本身所引起的某种印象或情绪所发现的。休谟认为:“在知性(理性)的研究中,我们从已知的因素和关系推断某种新的未知的因素和关系。在道

3、徳决定屮,所冇因素和关系都必须预先知晓,心灵则从整体的静观中感受某种好感或厌恶、敬重或轻蔑、赞许或谴责的新印象。”②也就是说,在理性知识的前提下,心灵对某一种行为或现象进行感知,进而产生善恶的道德区别。所以说,单纯的理性并不能进行道德判断,必须与情感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二、如何解决道德感的个体弟异性与普遍性的孑盾休谟的同情论就是为解决这个矛盾而诞生的。休谟在《人性论》第二卷“论情感”屮首次提出同情问题。他认为:“广泛的同情是我们的道德感所依靠的根据。”③“没有人是与他人的幸福和苦难绝对地漠不相关的。他人的幸福有一种。周晓亮

4、《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263页。②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147页。③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628页。产生快乐的口然趋向;他人的苦难有一种产生痛苦的自然趋向。”④他人的快乐或痛苦借其结果或外在标志注入我们心中,形成观念,然后我们通过联想,将这种观念转变成印象,随即成为情感木身,从而体验到与他人同样的快乐或痛苦。这就是同情发生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发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为什么我们把节俭、慷慨、孝顺、礼貌归为美徳呢?这就要谈谈同情的作用了。“

5、休谟把道德分为口然Z德和人为Z德。□然Z德包括柔顺、慈善、博爱、慷慨、仁厚、温和、公道、节俭、决断等,人为之德是为'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用的认为措施或设计'⑤,包括正义、忠顺、淑德和礼貌等。”⑥同情使这些道德成为普遍的美德。同情使人们对自然或人为之德感受到快乐。当旁观者看到美徳所冇者快乐时,他们通过想彖感受到同样的快乐,他们也就自然而然认同这种道德,并向其模仿。这样,通过同情,一个人的情感传递给其他人,甚至整个社会,成为社会共同的情感和道德。这样一来,道德感就超越了个体性达到了普遍性,为道德规范和道德评价提供了理论证据

6、。三、同情理论的局限性休谟认为,道德的判断取决于我们的情感,而情感又建立在同情能力上。当旁观者同情于情感所有者的快乐时,旁观者就对此行为持肯定态度,并给予善的评价;而当旁观者同情于情感所有者的痛苦吋,旁观者则持否定态度,并给予恶的评价。舍勒在《同情现彖的差异》中对同情做过精到的分析「任何一个有灵性的生命,都冇着一个具冇个性的自我,对这一自我,他人不可能达到等值的理解,而只能认识那些有我们的个性木质所共同规定的方面。”⑦休谟也意识到了以个体同情产生的情感作为道德判断标准是不准确的,因此也做出了修正。同情者要通过理性的运思,对

7、自发的有限的同情作出矫正。这样同情才获得普遍性和共同性,在此基础上的情感才能作为道徳判断的依据。然而,人性是复杂的,“道徳行为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序列,是情感、认知、价值、联想、需要、环境②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70页。◎英•休谟著、关文运译,《人性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477页。⑥吴亚玲,《论休谟的同情理论》,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⑦德•舍勒(刘小枫选编)《舍勒选集》,上海三联书社,1999年。等因素交互整合的过程。”⑧因此,情感并不必定产生道德,休谟夸大了情感的作用。人

8、们的善恶观念是在长期的道德实践过程屮通过认同和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逐渐形成的,人们的情感也受到一定的时代背景和阶级观念的制约。撇开特定的社会经济背景,直接以人的情感心理因素来解释道徳行为,实在冇失偏颇。正如麦金太尔所说的,建立在休谟同情理论上的道德判断不过是一种哲学上的虚构⑥李建华,《从道德理性走向道德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