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6056535
大小:3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4-29
《2018伯牙绝弦教案 (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5、《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材解读】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设计理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教学目标】1.体会音乐艺
2、术的无穷魅力,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音乐《高山流水》【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情趣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伯牙绝弦”的故事,相信,他会带给你历久弥新的启迪。(板书课题)还记得故事写了哪两个人吗?(板书:俞伯牙、钟子期)打开书(或看大屏幕),自由读一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出古文的
3、韵味和节奏。二、探究理解,感悟文本,品味“知音”之情1、【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A:谁来读一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板书:善鼓琴善听)你是从哪个字读懂的?(善是什么意思?)B:齐读。C:伯牙和子期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琴,你从哪儿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文中找一找吧!(出示)D:你们找到了哪些句子?(生读勾画的句子。)2、【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A:仔细读这两句话,想想你是怎样从话中体会到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B:预设1、整句话理解,谁还能结合具体字或词谈一谈?预设2
4、、(1)善哉,哉是语气词,善哉用现代的话说说就是什么?(妙啊,好呀,棒极了。)这个善和前一句的善字意思一样吗?从这个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子期的赞叹)谁能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2)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语气词是什么?(兮)为什么一句话中连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的赞叹)让我们带着强烈的赞叹来读一读这两句话。C:现在你就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高山、流水图)D:引读:于是你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3.拓文本,丰富意象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5、呢?(大胆想象)钟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呢?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杨柳依依春雨潇潇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4.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就是----(引读并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指名答,板书:所念必得之)5.这正是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指名答)6.身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大师俞伯牙,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别人
6、会怎样赞美他呢?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指名回答)追问: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他是什么样的心情吗?(失望、失落)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什么?(指名答)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喜悦、激动)他也许会对子期说什么?指名答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指名答板书)7、有感情读文,感受知音欢聚的快乐。8、【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A:两人相见如故,相约明年再来相见,然而世事难料,子期死了,于是,伯牙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7、谁来读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指名读)B:他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他碎的只是琴,绝的只是弦吗?C:此时,他的心情又是如何?(悲伤、悲痛欲绝)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最后一句话。(齐读)9、于是,伯牙来到子期墓前,写下了这样一首短歌:(出示诗歌)教师有感情朗读。小结: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到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三、回归整体,背诵积累自古以来,“良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