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61143
大小:63.6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3-24
《课外诗词鉴赏精讲精练八首(含解析)(1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课外诗词鉴赏精讲精练八首(含解析)1.春暮西园明•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1)请赏析诗歌第一句中的“满”字。(2)诗歌第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①柳宗元宦情②羁思③共凄凄,春半④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注释:①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所写。②宦情:做官的情怀。③羁思、:滞留异乡的思绪。④春半:春天的中间,即二月。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诗中的“乱”字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
2、作简要分析。3.阅读钱起的《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完成第7题。谷口①春残黄鸟②稀,辛夷③花尽杏花飞。始怜④幽竹窗下,不改清阴⑤待我归。【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黄鸟:即黄鹏,叫声婉转悦耳。③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④怜:喜爱。⑤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1)这首诗的前两句扣“暮春”来写,通过写、、杏花纷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了春光已逝、凋零空寂的氛围。(2)请结合诗句,刻画“幽竹”形象所运用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至少要说明两种理由)4.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各题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宋
3、•姜夔①湖上风恬月淡时,卧看云影入玻璃②。轻舟忽向窗边过,摇动青芦一两枝。【注释】①姜夔(kuf):宋朝著名诗人。②玻璃:形容西湖湖而如镜子一般。(1)诗歌展现了幽静怡人的湖上夜景,从恬风、、等景物可以看出。(2)第二句诗中“卧看”二字体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5.宴词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吠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悠悠”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答: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结合手法作简要赏析。6.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
4、你可以感知到作者的心境。7.诗歌阅读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注释】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①、树阴满地、②、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③的心情。(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8.春江晚景唐•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
5、江林”、“—”和“—”0答案和解析1.【答案】(1)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來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满”形象地写出了阳光洒满水池的明媚动人的景象.(2)本题是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诗歌三、四句的意思是:而在这暮春时节里好像知道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仿佛知道百花已凋零,于是纷纷来到了菜园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E园生活
6、的喜爱之情.答案:(1)“满”形彖地写岀了阳光洒满水池的明媚动人的景象.(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蝴蝶仿佛知道百花已凋零,于是纷纷来到了菜园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出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译文:在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美景里,春天的美丽的光景仿佛快要从春雨中走过的样子.而在这暮春时节里虽然农人家的花快要落尽了,但菜畦地里今天来的蝴蝶分外的多.【解析】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田园诗,写的是晩春时景.首句“绿池芳草满晴波二“绿“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晴波'
7、‘即阳光,“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次句“春色都从雨里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春色将尽的情景,从春天的多雨更衬托出阳光的可贵.第三句“知是人家花落尽",“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知"字表明“花落尽',是作者的推测,为虚写.末句“菜畦今日蝶来多”暗点西园,诗人不因春光逝去而感伤,而是描写“蝶来多",写出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意象动静皆备,丰富唯美,写景状物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
8、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2.【答案】【小题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或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屮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小题2】“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兹啼的人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把握内容要点的区域,仔细阅读,根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