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418746
大小:65.13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24
《由钱学森之问把脉中国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钱学森之问乃把脉中国教育作者简介:张超,男,广州市知用中学教师,广东省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首届十佳教改新星”、“全国教学能手和教研能手”、“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山东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有200多篇论文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发表,19篇论文收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钱学森,一代科学大师离我们而去,但大师留卜•的“钱学森Z问”却振聋发I[贵,令人深思「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Z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的焦虑和期盼。按照美国科学
2、界的统计,2000个科学家屮能产生和支撑一个大科学家。按照这个比例,我国超过3000万名科研工作者小应该有很多大科学家。让人遗憾的是,多名院士认为:“我国真正的大科学家人数屈指可数。”哈佛大学前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诺贝尔奖”,这项己有一百多年历史、标志一个民族创新能力和杰出成就的最高科学殿堂大奖,中国本土科学家,迄今尚无一人获此殊荣。据统计,一个国家一般立国30年左右,便会产生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39年,捷克41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中
3、国建国己60年,恢复高考也已30多年,我们距诺贝尔奖尚遥遥无期。占世界人口不到5%的美国,竟获得了70%以上的诺贝尔奖。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以來,至2009年,总共816名获奖者中,有309来自美国,仅哥伦比亚大学就拥有75位诺贝尔奖得主。英国紧随其后,大约有114名诺贝尔奖得主,一所剑桥大学就培养出8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印度、阿根廷都各有3个。世界上已有35个国家获得过诺贝尔三大类科技奖(物理、化学、医学)。而占世界人口1/4、泱泱13亿人口的中国,高智商儿童的总量,肯定也是世界最多的(按人口数量计算,中国应有
4、15个爱因斯坦,美国只有3个),可为什么竞无一人获奖?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时刻,都是13亿炎黄子孙最尴尬、难堪、汗颜的时刻。是屮国人智能低下吗?否!屮华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智慧民族,不久前国外一项调查数据证明,东亚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人种,平均智商105。既然小国人是聪明、勤奋的,为什么会有“钱学森Z问”?为什么像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这样的世界级著名人才,为何过去多,现在少?难道真像某些人说的:“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不出大树?”我们何时能像圆“奥运之梦”一样,圆诺贝尔奖之梦?如呆说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还或许冇点政治因素
5、的话,自然科学奖还是很严谨的。试问,屮国在科学技术上冇何拿得岀手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从建国到2010年,屮国的科技原创几乎为零。两弹一星、“神舟”系列等,都只是跟随模仿性成果,而且仅是技术而非科学,这与中国冇限的教育力不无关系。据最新统计,屮国的教育力仅相当于美国的12%,科技力世界第8,教育力仅排世界第10位。最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项目公布最新研究报告「'我国科学在世界的影响力仍然不高,在19个主要国家屮排名第13。我国科学影响力其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有人说:“美国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
6、,而屮国是世界上模仿能力最强的国家。”(《参考消息》2010年1月15H),闻听此言,中国人黯然无语。中国人聪明勤奋,但从小学到高屮教育Z后,就非常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了,只是锻炼出很强的考试能力。我国的科研总是跟踪、模仿,缺乏原创性成果。总是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冇味道,也没冇出息,永远难以超越他人,弱者恒弱,而强者恒强。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国人都已认识到。我们的国家肯定存在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单一问题,而是多方面的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不要说60年,再过年60多年也不一定获奖。眼下人们最关心的是:“怎么办?怎么解
7、决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诸多因素: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培养模式、评价机制、资金投入等等。而目前最现实、最便捷有效的变革突破口,就是教育改革。平心而论,将与诺贝尔奖无缘的板了全都打在教育身上,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认,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写的责任。有些人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事。这种认识是极其片面的。旅美教育家黄全愈认为:“一个人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形成,在青少年阶段至关重要,特别是高中阶段,如果这个阶段没有培养起创新精神,大学阶段就很难发展好。”研究表明:
8、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冇“黄金期”的,过了某个“黄金期”,是很难弥补的,其至是不可逆的。0-4岁(婴幼儿时期)——语言学习最佳时期;幼儿园小学阶段(儿童时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最佳时期;初中阶段(少年时期)——想彖力最丰富时期;高中阶段(青年初期)——创新精神和自信心形成最佳时期;大学阶段(青年屮期)——研究能力初步形成时期;研博阶段(青年中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