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5332148
大小:54.0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23
《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当代中国教育制度之我见——由“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这个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钱老先生提出来的,并在教育界掀起了讨论浪潮的问题,至今仍未能够得到统一的答案。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先生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2、钱老先生的追问确实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代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些弊端。我们时常困惑不已:为何我国没有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诺贝尔奖项创立至今已一百多年,为何一直与中国分薄缘悭?为何中国仍被贴着“制造大国”的标签,难以向“创造大国”转型?在我看来,钱老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大抵就是指创新型人才吧!“钱学森之问”实质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怎样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和发掘出创造性人才、创新型人才。谈到“钱学森之问”,我不由想到了与之有着并无二致的实质“约瑟芬难题”。“当代,创新型人才为什么冒不出来呢?科技创新为什么不繁荣昌盛呢?”不少专
3、家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存在着僵化死板的弊端,在扼杀创新精神。似乎从科举考试到现在的应试教育,一直这样。我暂且不论这种观点正确与否,但是有一点肯定的,至少在近代,西方在教育上确实有许多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之处,有许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学习之处。首先,应试教育的考试制度是禁锢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枷锁。中国学生早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参加考试,之后频繁的考试也贯穿多年学校生活始终。其中,高潮部分是高考,即事关重大、决定学生未来的大学入学考试。因此,“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背多分”的学习方法自然就应运而生了。然而,往往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令
4、人唏嘘不已。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曾率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华讲学,当有人问到他们当中有没有“高考状元”时,杨振宁笑说:“按照中国的高考标准,我们都是差生,在中学里,都排在十名以后。”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看来,考试并不重要,学生也不耍只满意一个解决方案;重要的是培养一种科学直觉的习惯,用不同方式看待问题。因此,我认为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关键是改革考试制度。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考试,比如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探讨。就我们近十年的高考而言,从过去全国统一试卷,到允许各地自行命题,同时存在全国统一试卷,似乎是合理的。问题在于,我们培养人才,以及测量
5、人才水平高低的标准,不仅使用大规模的考试,并且平时课堂教学当中也注重小考小测,不再是“一考定终身”和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说话,而是采取灵活多考方式,更加重视学生的平吋表现和实践能力。其次,学生知识结构不完整。小学科不受重视、新学科无法开设、中学阶段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及高等教育中过细的专业划分导致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文理分科就像一堵墙一样横在学生之间,使得许多学生画地为牢。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狭窄的知识面与专业领域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这种状况只会产生工匠式的研究者,很难产生大师级的人物。我认为,我们直到初二
6、初三才开始接触物理化学的科目太迟了些,学生学习起來显得突兀,难免因囹吞枣。我们的教育应该提早些让学生接触到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些学科知识,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对这些科目的兴趣,从而是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使知识结构更加紧密完善。如此一来,具有广博的知识面可以使学习者具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产生创造性的思想。“钱学森之问”虽是老生常谈,却值得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深思,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