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ID:35269793

大小:16.7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3-22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_第1页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_第2页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_第3页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_第4页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反思时下,已步入课程改革的学校正殚精竭虑,强势推进,面貌也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尚未加入课改行列的学校也在精心策划,主动适应,做好实施课改的前期准备,形势确实喜人。但是,笔者依然发现,有些人对新课程的认识有失偏颇,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必须予以纠正。一、课程理念的或左或右有些人认为,实施课改就是否定传统,一切推倒重来,基于这种误解而对课改颇有微词,严重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事实上,任何一场改革都是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在一片文化废墟上是不可能建设先进文化的。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同样,课改绝

2、对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恰恰相反,它反思了自古以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国内外的教育实践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有益成分,可以说,支撑课改的理念虽有创新,但基本上是对传统教育精华的提取和扩展。新课程强调加强学生课程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础课程实施纲要》),这与我国古代学校设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求师生互动,在情感、态度的交流中,在师生、生生的合作中学习,也与我们一贯倡导的双边活动有很大联系;重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究式学习,与孔子的学而不学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与我们

3、一直要求学生的独立思考,认真钻研,其基本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新课程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求,这是对行为主义教育方式的继承;主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倡导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这是对人文主义教育观念的继承;主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反思的能力,这是对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念的继承。因此,新课程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闭门造车杜撰出来的,是有血脉般的历史承传性的。还有一种观点,它把课改与高考对立起来,似乎课改只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无益于高考。事实上,这也是认识上的一大误区,笔者就曾见到,有些学校的

4、高三教学主动植入新课程的理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考好成绩。他们以学生为本,主动、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结果作业量少了,师生距离近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却异常地好了;他们追求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关注他们的知识结构,把握好教学起点,甚至实行分层教学,结果,每一位学生都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他们选定一定的专题,适时开展探究式学习,结果,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欲望强了;他们注重课堂的多边互动,开展合作交流,结果,学习的参与率高了,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也有了。可以说,新课程理念是提高高考成绩的推进器。由此看来,实施课

5、改仍需要继续加强学习和研究,要反思传统教育,反思我们一贯的教学行为,对过去的一切先拿来,再挑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全面地而不是片面的把握课改理念,并将这种理念主动融入到教学行为中去。二、校本课程的教师本位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亮点是改革了原有的课程结构,在开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开设校本课程。现在许多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锤炼,校本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有的学校甚至开发了上百门课程。但是,也有一些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存在着偏差。其一,盲目引进。一些学校通过一定的渠道,引进其他学校的校本教材,不加任何

6、改编就加以使用。笔者并无意反对这种做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学校课程的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基础课程实施纲要》),一个学校的校本课程的特点是由这个学校特定的教育资源决定的,不同的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学生的学科发展和周边环境等方面是有差异的,照搬别人的教材,要慎之又慎;不然,何以体现本校,又何从显示特色?如果本地区的学校都如此翻版,那课程岂不成了地方课程?如果不同省市的学校也都如此翻版,那课程岂不成了国家课程?当然,不同的学校之间在教育资源上差异极少的情况

7、自当别论。其二,随意挪用。如有些学校开设了《高等数学》、《原子物理》、《文学概论》等校本课程,其内容只是较大学课本简单一些而已,这样的校本课程其实施目的、培养目标都令人不可思议。无非是进一步把学生束缚于课堂,严密于教师的满堂灌之下,这与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相悖的。其三,主观包办。有些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来编制教材,未能顾及学生的愿望。其实,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都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服务,这不是由教师主观臆断并包办的。校本课程必须以满足学生需要为目的,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要征询并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

8、议,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上述三种做法表现不同,但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长期以来存在着的教师本位或教材本位意识。照搬他人的,教师自然立马可用;照搬大学的,教师也有这方面的家当;包办课题,教师差不多也是驾轻就熟。教师是方便了,但学生需要吗?有生命力吗?我们必须牢固地树立这样的新课程理念:服务学生是新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