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

ID:35085006

大小:5.05 MB

页数:106页

时间:2019-03-17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_第1页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_第2页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_第3页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_第4页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一…心.一;..一产y―-一-::T:.,^珥折_;冷式V''.獨;10277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UDC编号学号:1210302009上烙nt嗦说一-1,'':辟博古学位论文V一有球无巧条件下离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衝7TheMovementControlFeatureEffectsofDifferentGolfSwing院系:运动科学学院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姓名:姜芹先指导教师;周里教授、递交日期:2016年6月10日■二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

2、院這‘一:讀j公'—誦一-??巧帶邏分类号密级学校代码:10277UDC编号学号:1210302009博士学位论文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TheMovementControlFeatureEffectsofDifferentGolfSwing院系:运动科学学院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姓名:姜芹先指导教师:周里教授递交日期:2016年6月10日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

3、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做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论文作者:日期:2016.6.10关于论文出版授权的声明授权学校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至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进行电子和网络出版,并编入CNKI系列数据库,传播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同意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出版章程》享受相关权益。论文级别:□硕士博士学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题目: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2016年06月10日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究有球无球条件下高尔夫挥杆技术动作的运动控制特征研

4、究中文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对比不同球速运动员有球、无球和假球时挥杆表现和动作控制的差异,试图找到如何通过运动控制影响挥杆表现的机制,以及速度水平差别导致的控制差异。研究方法:受试者为16名上海体育学院高尔夫专业学生,采用球速将运动员分为,低速和高速两组,组内无差异,运动员在无球,假球和真球三种条件下,使用7号铁杆向高尔夫室内拦截网挥杆击球,每种条件挥杆5次。用红外摄像捕捉系统(Vicon,UK)、Delsys表面肌电采集分析系统(DelsysInc.MA,USA)和测力台(Kistler,switzerland)同步采集挥杆的肌电学、运动学和测力台信号,并辅以Visual3D等信号分

5、析软件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解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比不同条件下参数之间的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对比同一条件不同时间点的差异;数据资料用Excel2010和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显著性水平为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为p<0.01。主要研究结果:1)有/无球影响运动员的头部转动角度和击球表现无球挥杆时,高速组运动员起点头部转动角度与真球挥杆无差异,击球点头部转动角度显著小于真球挥杆(p<0.01),击球时的挥杆速度显著小于真球挥杆(p<0.05),挥杆平面角显著小于真球挥杆(p<0.05);低速组运动员起点头部转动的角度小于真球挥杆

6、(p<0.05),击球点头部转动的角度小于真球挥杆(p<0.01),挥杆轨迹小于真球挥杆(p<0.05)。假球挥杆不影响头部转动角度和击球表现。2)动作程序的变化低速组运动员无球挥杆时下杆绝对时间显著比真球挥杆长(p<0.01),无球和假球挥杆的随挥绝对时间显著比真球挥杆短(p<0.05),无球挥杆随挥相对时间小于真球挥杆(p<0.05)。3)无球挥杆时杆头速度控制的特点高速组运动员肩髋夹角下杆最大值大于顶点(p<0.01),下杆肩髋夹角角速度ω1小于真球挥杆(p<0.01),ω2小于真球挥杆(p<0.05);高速组运动员下杆过程最大杆头速度大于击球点杆头速度,高速组运动员没有充分利

7、用使肘关节伸的肱三头肌和使腕关节屈的尺侧腕屈肌的作用;低速组运动员肩髋夹角的离心收缩时间T1小于真球挥杆(p<0.05),肩髋夹角的向心收缩时间T2大于真球挥杆(p<0.05),下杆过程最大杆头速度小于击球点杆头速度。下杆过程中只利用腕关节屈作用,而忽视肘关节的伸展。4)假球挥杆时杆头速度控制的特点:高速组运动员下杆过程最大杆头速度大于击球点杆头速度;没有充分利用使肘关节伸和腕关节屈的尺;低速组运动员假球挥杆时与真球挥杆不同,在下杆过程中只利用腕关节屈,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