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

ID:35056779

大小:3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3-17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1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2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3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4页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注:详见赵幼文《曹植集校注》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

2、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而表达哀伤主题的诗赋远远不止这些,详见下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9----------------------------------------------------精品文档值得收藏-------------------------------------------------------------------------------------------------------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

3、-----------《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注:详见赵幼文《曹植集校注》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而表达哀伤主题的诗赋远远不止这些,详见下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9--------------------------

4、--------------------------精品文档值得收藏-------------------------------------------------------------------------------------------------------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文选》诗赋哀伤主题透视“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注: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在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中,哀伤之

5、情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最为充分。有关“七哀”题旨的争议即说明了这一点(注:详见赵幼文《曹植集校注》3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昭明文选》所归纳的37类文体中,“赋”、“诗”体下又分别设有“哀伤”类作为子目,共入选作品21篇(而表达哀伤主题的诗赋远远不止这些,详见下文)。《文选》单列“骚”体,共选录屈宋等人作品9----------------------------------------------------精品文档值得收藏--------------------------------------------------------------

6、-----------------------------------------精品文档Word可编辑值得收藏------------------------------------------------17首。“《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辨》绮靡以伤情”(注: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正是这些作品哀伤的情感基调,为古代诗歌确立了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而“楚臣去境”、“宋玉悲秋”也成为后世抒发哀伤情绪的固定意象与惯常用语。此外,《文选》中其他表现哀伤主题的文体尚有“诔”、“哀”、“碑文”、“墓志”、“吊文”、“祭文”等,述哀是这些应用文体基本

7、的功能性要求。在一部文学总集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体类和远远超出这一比例的篇幅抒写着同一个情感主题,这本身便值得关注。《文选》为我们提供了研阅哀伤这一情感类型的范本。对作品文本作共时性的呈现,可以窥见一代文学之风貌,而对作品的历时性回溯又可寻绎某一情感类型进入文学的广泛社会基础与深厚文化心理底蕴。本文拟着眼于这两个方面,以《文选》所录赋、诗二体作品中的哀伤主题为例,略加陈述。    一  由《诗经》的抒情品格所奠定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规定了日后各体文学发展的路径。就早期文学而言,不必说叙事诗浓厚地存在着抒情内涵,即使是以“体物”为本色的赋,其“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

8、”(注: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