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论_教案1

诗赋论_教案1

ID:40532191

大小:2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8-04

诗赋论_教案1_第1页
诗赋论_教案1_第2页
诗赋论_教案1_第3页
诗赋论_教案1_第4页
诗赋论_教案1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赋论_教案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诗赋论教案1一、作者简介袁行霈,1936出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启迪了他对文学的慧心和妙赏。1953年考进北京大学,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他和陈贻焮一起跟随导师林庚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78年在光明日报发表《“纵通”与“横通”》,表明

2、自己的学术追求。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7年他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获学界高度认可。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丁放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1999年8月,由他主编全国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共同编写的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出版。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

3、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作为一名治古典文学的学者,袁行霈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六朝诗、唐诗、宋词、文言小说,但他没有囿于这些,而是由此开拓出一派雅正恢宏的格局。  早在1978年,袁行霈在《光明日报》发表《横通与纵通》的文章就提出治学主张。“横通”原是贬义词,袁先生赋予它褒义,强调多学科交叉

4、研究,左右打通;“纵通”则指对研究课题有纵向把握,上下打通,并加强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奠定袁行霈学术地位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即是横通与纵通的成功尝试。后来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撰写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和《陶渊明影像》三本书,把自己的学术能量全部释放在陶渊明这一个点上,以求突破。又由文学史而美术史、音乐史,继而从中国文学史出发,扩大到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他与数十位学者一起,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编

5、辑出版的4卷本《中华文明史》,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此书英译本将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仅学术上注重横通与纵通,袁行霈还喜欢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读帖。他说:“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征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这大概就是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境吧。二、自

6、读导引1.中国古诗发展的大致历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致历程:四言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2.第一、第二自然段的作用又是什么?——总说诗赋两种文体的血缘联系和不同特点,有统领全篇,概要全文的作用。3.四言古诗的主要特点和兴起时间?——除了最早的诗歌源头——二言古谣,到底是否属于文学其实很难确定,课文未专论及外,四言古诗兴起最早,标志性文学典范见于《诗经》。这本我国古代第一本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时代的诸多无名诗人或民众集体创作的诗歌。其中《国风》是主要部分,也是精

7、华部分。风诗在形式上明显的特点是大体整齐的四言句型。如《关睢》四言句是两字一顿,这是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其次,连章叠句。这也是民歌的反复咏叹的传统。在用韵上有一个特点,至少隔两句用韵。而且总押在偶句上。这种押韵,至到后世的近体诗也是如此。4.在诗体发展中其后曾有过的一种重要诗体——楚辞的地位本文为何没有提及?——楚辞体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体,它其实是一种过渡形式,体制还没有完全固定。后人多以《离骚》为代表,也把楚辞称为“骚体”。它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体。楚歌中出现了大量的七言句,为七言诗的成立奠定了基础。国风体句式

8、主要是四言,两字一顿。楚辞加入了“兮”成为五言,但仍是两顿。而七言句则出现了三字节奏,如“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其中“生别离”和“新相知”就属于三字节奏。三字节奏的出现为七言诗出现作了准备基础。楚歌对于后世诗体发展的历史贡献首先应说它确定了三字尾的节奏。5.为什么五言古诗的缘起也在《诗经》中?《诗经》之后的五言古诗怎样发展的?——《诗经大雅绵》中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