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物教之“物”分析

拜物教之“物”分析

ID:35041739

大小:174.50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3-16

拜物教之“物”分析_第1页
拜物教之“物”分析_第2页
拜物教之“物”分析_第3页
拜物教之“物”分析_第4页
拜物教之“物”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拜物教之“物”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拜物教之“物”的分析-哲学拜物教之“物”的分析【编者按】:“物”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就是一个重要概念,工业化、现代化进一步提升了它的地位。作为哲学概念,“物”及其衍生的“物化”、“物象化”连带性概念对于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代中国法治社会建设更使得“物化”与“物象化”问题获得了一个重新思考的历史契机。两种不同的现代性批判对市民社会和“物”的不同态度,唯物主义的“物”与物化批判中的“物”所具有的复杂哲学意蕴等,都使“物”的哲学分析与“市民社会”的哲学分析依然处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区域。有鉴于此,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联合“青年哲学论坛”、《

2、现代哲学》杂志社于2014年12月6日召开了“物的哲学分析”学术讨论会。本期刊发的张有奎教授、夏莹副教授的论文,就是该会议收到的25篇论文中探讨马克思物论的2篇。张有奎【摘要】18/18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

3、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关键词拜物教;物;人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5)03-0001-08张有奎作者简介:张有奎,(厦门361005)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拜物教(Fetishism)的英文词又可译为恋物癖。从词源学的角度看,这一术语源自拉丁文,原初含义是“人工的、制造的”,亦有“化妆、伪装”之义;后来在人类学和宗教学的意义上使用,指对无生命的物或人工制品的崇拜。巫术或物恋中的物已经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符号之物,一种具有超自然特性的物。中世纪晚期的

4、欧洲,物神崇拜是一种非基督教的宗教文化,区别于基督教的偶像崇拜。近代以来,拜物教在线性发展的宗教文化史叙事中成为原始宗教形态阶段。在马克思那里,拜物教是一种隐喻,它是商品社会的特有现象。破解拜物教之谜的关键之点在于洞穿拜物教之“物”的表象,也就是说,按照历史现象学的原则,从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的人与人的关系,揭示出物的本真面目。一、物、物化与物象化拜物教之“物”绝非简单地指自然之物,不是说人的物质性存在离不开生活资料的供给,而是有更为复杂和深刻的社会内涵。探查这一内涵,就要考察物、物化与物象化这样几个内在相关的概念。“物”是马克思的重要概念。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

5、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①18/18在这里,“旧唯物主义”的“物”和“新唯物主义”的“物”的概念的涵义是不一样的。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或所指就是费尔巴哈,他的“物”指的是相对于内在的精神、情感、意志而言的人和自然的物质性、在外性。马克思曾经盛赞费尔巴哈实现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颠倒。然而,这样的“物”依然停留于旧的哲学问题域,也就是说,它回答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旧唯物主义无法解释道德、情感、爱、信仰的现实根源,从而陷入道德浪漫主义的误区。“新唯物主义”的“物”绝不是意指物的自然性,否则就抹平了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差别。新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不再追问世界

6、的本原,不是询问“世界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是在宗教批判的基础上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宗教解放走向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转而追问“人类的解放何以可能”。这是一种哲学范式的转变。在此视域中,“物”的根本之点不是它的在外性和客观性,而是它的历史性和社会性。马克思关注的重点是社会之物、历史之物,或者说是与人相关的物,是被人的实践活动中介的物。这种物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它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到处碰见的事物,比如商品、货币、劳动工具等等。物的历史性指的是物总是处于一定的历史之中,受到历史发展水平和实践条件的限制;它绝不是无条件、无前提的纯粹存在。黑格尔是具有深厚历史感的哲学家,马克思是黑格

7、尔的优秀学生,也是最好地继承黑格尔学说的历史性的学者。物的社会性指的是它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的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而不是孤立的自然存在。社会关系中的“物”反映的不仅是它的自然属性,更反映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18/18异化、物化、对象化是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在这些概念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不同在于:首先,马克思明确区分了异化和对象化,黑格尔把异化和对象化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对象化是不分的。异化就是否定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