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

ID:34740110

大小:5.84 MB

页数:42页

时间:2019-03-10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_第1页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_第2页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_第3页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_第4页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目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3研究论文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引言⋯⋯⋯⋯⋯⋯⋯⋯⋯⋯⋯⋯⋯⋯⋯⋯⋯⋯⋯⋯⋯⋯⋯⋯⋯⋯⋯⋯⋯⋯⋯⋯⋯⋯⋯·5第一部分正常中立位距下关节对应关系及压力分布前言⋯⋯⋯⋯⋯⋯⋯⋯⋯⋯⋯⋯⋯⋯⋯⋯⋯⋯⋯⋯⋯⋯⋯”⋯⋯⋯⋯⋯⋯⋯⋯⋯⋯⋯⋯·7日lJ吾⋯⋯⋯⋯⋯⋯⋯⋯⋯⋯⋯⋯⋯⋯⋯⋯⋯⋯⋯⋯⋯⋯⋯‘⋯⋯⋯⋯⋯⋯⋯⋯⋯⋯⋯⋯一。/材料与方法⋯⋯⋯⋯⋯⋯⋯⋯⋯⋯⋯⋯⋯⋯⋯⋯⋯⋯⋯⋯⋯⋯⋯⋯·7结果⋯⋯⋯⋯⋯⋯⋯⋯⋯⋯⋯

2、⋯⋯⋯⋯⋯⋯⋯⋯⋯一⋯⋯⋯⋯⋯⋯⋯⋯⋯⋯⋯⋯⋯⋯⋯·9附图⋯⋯⋯⋯⋯⋯⋯⋯⋯⋯⋯⋯⋯⋯⋯⋯⋯⋯⋯⋯⋯⋯⋯⋯⋯⋯”·10附表⋯⋯⋯⋯⋯⋯⋯⋯⋯⋯⋯⋯⋯⋯⋯⋯⋯⋯⋯⋯⋯⋯⋯⋯⋯⋯⋯⋯⋯⋯⋯⋯⋯⋯13讨论⋯⋯⋯⋯⋯⋯⋯⋯⋯⋯⋯⋯⋯⋯⋯⋯⋯⋯⋯⋯⋯⋯⋯⋯⋯⋯⋯⋯⋯⋯⋯⋯⋯⋯⋯·14小结⋯⋯⋯⋯⋯⋯⋯⋯⋯⋯⋯⋯⋯⋯⋯⋯⋯⋯⋯⋯⋯⋯⋯⋯⋯⋯⋯⋯⋯⋯⋯⋯⋯⋯⋯·17第二部分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压力分布前言⋯⋯⋯⋯⋯⋯⋯⋯⋯⋯⋯⋯⋯⋯⋯⋯⋯⋯⋯⋯⋯⋯⋯⋯⋯⋯⋯⋯⋯⋯⋯⋯⋯⋯⋯·18日!J舌⋯⋯⋯⋯⋯⋯⋯⋯⋯⋯⋯⋯⋯⋯⋯⋯⋯⋯⋯⋯⋯⋯⋯⋯⋯⋯⋯⋯⋯⋯⋯⋯⋯⋯⋯。J.g材料与

3、方法⋯⋯⋯⋯⋯⋯⋯⋯⋯⋯⋯⋯⋯⋯⋯⋯⋯⋯⋯⋯⋯⋯⋯-.18结果⋯⋯⋯⋯⋯⋯⋯⋯⋯⋯⋯⋯⋯⋯⋯⋯⋯⋯⋯⋯⋯⋯⋯⋯⋯⋯⋯⋯⋯⋯⋯·⋯⋯⋯⋯20附图⋯⋯⋯⋯⋯⋯⋯⋯⋯⋯¨⋯⋯⋯⋯⋯⋯⋯⋯⋯⋯⋯⋯⋯⋯⋯⋯·22附表⋯⋯⋯⋯⋯⋯⋯·⋯⋯。⋯⋯⋯⋯⋯⋯⋯⋯⋯⋯⋯⋯⋯⋯⋯⋯⋯·24讨论⋯⋯⋯⋯⋯⋯⋯⋯⋯⋯⋯⋯⋯⋯⋯⋯⋯⋯⋯⋯⋯⋯⋯⋯⋯⋯一25小结⋯⋯⋯⋯⋯⋯⋯⋯⋯⋯⋯⋯⋯⋯⋯⋯⋯⋯⋯⋯⋯⋯⋯⋯⋯⋯⋯⋯⋯⋯⋯⋯⋯⋯⋯‘27参考文献⋯⋯⋯⋯⋯⋯⋯⋯⋯⋯⋯⋯⋯⋯⋯⋯⋯⋯⋯⋯⋯⋯⋯⋯⋯27结论⋯⋯⋯⋯⋯⋯⋯⋯⋯⋯⋯⋯⋯⋯⋯⋯⋯⋯⋯⋯⋯⋯⋯⋯⋯⋯⋯⋯⋯⋯⋯⋯⋯⋯⋯·31综述距骨颈骨折的

4、治疗进展⋯⋯⋯⋯⋯⋯⋯⋯⋯⋯⋯⋯⋯⋯⋯⋯⋯⋯32致谢⋯⋯⋯⋯⋯⋯⋯⋯⋯⋯⋯⋯⋯⋯⋯⋯⋯⋯⋯⋯⋯⋯⋯⋯⋯⋯⋯⋯一39个人简历⋯⋯⋯⋯⋯⋯⋯⋯⋯⋯⋯⋯⋯⋯⋯⋯⋯⋯⋯⋯⋯⋯⋯⋯⋯⋯一40中文摘要距骨颈骨折后短缩与距下关节生物力学演变的研究摘要目的:(1)研究正常中立位距下关节压力分布及其临床指导意义。(2)研究距骨颈骨折后短缩0.0mm,1.0mm,2.0mm,3.0mm时,距下关节对应压力分布的变化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1)12具足部骨标本,对本试验的骨标本不区分侧别、性别,对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及后关节面形态进行仔细观察;排除既往骨病、外伤、代谢性疾病史。(2)1

5、2具尸体足部标本,剥除皮肤、皮下及肌肉,保留关键位置的肌腱,填充固定后置于万能生物力学机上加载(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以20N/秒的速度由标本顶端最大施加650N的压力,保持最大负载5秒后卸载),用压力敏感片测定中立位下的标本正常距下关节压力的分布并分析其临床指导意义。(3)以上述8具尸体足部标本模拟距骨颈骨折后分别短缩0.0mm,1.0mm,2.0mm,3.0mm的模型,并用两枚4.0mm半螺纹拉力螺钉予以固定,放置于万能生物力学试验机上装载(生物力学试验机以20N/秒的速度向标本顶端施加650N的压力,保持最大载荷5秒后卸载),以压力敏感片测定上述模拟试验下中立

6、位时距骨颈骨折后短缩导致的距下前中关节及距下后关节的压力分布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距下关节分为距下前中关节面和距下后关节面,距下后关节面面积是距下前中关节面的3-4倍,距骨后关节面向下凹陷;前中关节面向下凸出,两关节面不在同一平面内,阶梯状排列,高度约差2—3mm,距下关节的活动轴由距下的前中、后两个关节面活动轴相互组合而成。(2)中立位时,正常距下关节(包括前中关节面和后关节面)负载650N,两关节面的压强无明显差异(P>O.05),压强平均值为18.36kgf/cm2,距下前中关节面的对应面积小于距下后关节面,有显著性差异(P

7、面传递的负载占小腿总负载的47.8%左右,而距下关节前中关节面约承载小腿负载的19.1%,有显著性差异(PO.05),短缩1.0mm时,接触面积减小,与正常值差异显著(P<0.05),短缩2.0mm时,接触面积进一步减小,与正常值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

8、组成,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