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学校代码10530学号201510040298分类号F270.7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基于DEA-Tobit模型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学位申请人贺适指导教师朱健副教授学院名称商学院学科专业公共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二〇一八年六月五日 ResearchonResourceAllocationEfficiency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BasedonDEA-TobitModelCandidateHeShiSupervisorZhuJianAssociateProfessorCollegeBusinessSchoolProgramPublicAdministrationSpecializationEducationEconomyandManagementDegreeMasterofManagementUniversityXiangtanUniversityDate5thJune,2018 摘要义务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发展,自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11年,用25年的时间基本普及了城乡义务教育,尤其是“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教育事业总体发展已经迈入世界中上水平。现阶段,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新一轮的发展战略,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本文以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帕累托最优理论,并说明这些理论在研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中的应用。其次介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理论及经济计量模型,并阐述本文所选方法与模型以及在本论文中的应用等。接着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基本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对我国2011年—201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值进行评价及分析。最后基于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效率值,提出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的五个假设,采用Tobit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投入与城市差距在不断缩小,但依然存在生均经费少、办学条件不到位、硬件设施差、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数量少等问题。(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技术效率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低造成的,也就是相关制度运行的效率低下和管理不善的问题。(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值正相关的因素有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城镇化水平。基于现状分析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对策: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保障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坚持农村师资建设优先发展、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空间布局以及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措施。关键词:义务教育;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评价;DEA-TobitI AbstractAsthebasisoftheentireeducationsystem,businesseducationisanimportantwaytoimprovethequalityofthepeopleandisalsothestartingpointforrealizingsocialfairness.Thepartyandthecountry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Since1986,Chinahasbeguntoimplementnine-yearcompulsoryeducation.By2011,ithasused25yearstobasicallyuniversalizeurbanandruralcompulsoryeducation,especiallysincethe12thFive-YearPlanperiod.Theeducationallevelofeducationhasbeensignificantlyimproved,andtheoveralldevelopmentofeducationhasreachedtheworld'stoplevel.Atthisstage,promotingthe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hasbecomeanewroundofdevelopmentstrategyforChina’seducation.Thekeyanddifficultpointsforthebalanceddevelopmentofcompulsoryeducationareinruralareas.Thispapertakestheprovince's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astheresearchobject,adoptsacombinationofliteratureanalysis,comparativeanalysisandempiricalanalysismethods,firstsortsoutrelatedresearchresultsathomeandabroad,andsystematicallyelaboratespublicproducttheory,humancapitaltheoryandParetoExcellenttheory,andexplaintheapplicationofthesetheoriesinthestudyofChina's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allocationefficiency.Secondly,itintroducestherelevanttheoriesandeconometricmodelsoftheallocationof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andexplainsthemethodsandmodelsselectedinthispaperandtheirapplicationinthispaper.Then,itcomparesandanalyzesthebasicstatusquoofChina'surbanand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investment,andthenestablishesanevaluationindexsystemfortheallocationefficiency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ItusestheDEAmodeltoanalyzetherural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resourcesin31provinces,autonomousregions,andmunicipalitiesdirectlyundertheCentralGovernmentfrom2011to2015inChina.Configureefficiencyvaluesforevaluationandanalysis.Finally,basedonthepureefficiencyvalue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allocationineachprovinceinChina,fivehypothesesthataffectthefactorsofChina's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utilizationefficiencyareputforward,andtheTobitmodelisusedforregressionanalysis.Theresultsofthestudyindicatethat:(1)China'sruralcompulsoryeducationinvestmentinmanpower,materialresources,andfinancialresourcesiscontinuouslynarrowingwithurbangaps.However,therearestillteacherswithlowaveragespendingperstudent,poorschoolingconditions,poorhardwarefacilities,highlyeducatedandhigh-qualityteachers.Problemssuchassmallquantity.(2)Thetechnicalefficiency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allocationislow,whichisdueinII largeparttothelowefficiencyofpuretechnology,thatis,theinefficiencyandpoormanagementofrelatedsystems.(3)Thelevelof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doesnotdeterminetheallocationefficiencyofruraleducationresources.Factorspositivelyrelatedtotheefficiency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allocationarethepercapitaeducationfundingindexandthelevelofurbaniz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thestatusquoandtheresultsofempiricalanalysis,thefollowingcountermeasuresareproposed:theestablishmentofaguaranteemechanismforthesizeofcompulsoryeducationinruralareas,theimprovementoftheruralcompulsoryeducationfundingmanagementsystem,theprioritydevelopmentofruralteachers'construction,theoptimizationofthespatialdistribution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andtheimprovementoftheallocationofruralcompulsoryeducationresources.Measures.Keywords:compulsoryeducation;ruralarea;resourceallocation;efficiencyevaluation;DEA-TobitIII 目录摘要............................................................................................................................IAbstract......................................................................................................................II第1章绪论................................................................................................................1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1研究背景.....................................................................................................11.1.2研究意义.....................................................................................................21.2国内外研究动态...............................................................................................21.2.1不同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的研究.................................................................31.2.2教育资源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41.2.3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51.2.4文献评述.....................................................................................................61.3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内容...................................................................61.4研究方法...........................................................................................................81.5本文创新之处...................................................................................................8第2章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92.1公共产品理论...................................................................................................92.2人力资本理论.................................................................................................102.3帕累托效率理论.............................................................................................112.4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112.4.1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目标......................................................................112.4.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制度演变.......................................................132.4.3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142.4.4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142.4.5本文选用的效率评价方法与模型...........................................................16第3章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现状..................................203.1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财力资源投入现状.....................................................203.1.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203.1.2生均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213.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物力资源投入现状.....................................................233.2.1校舍面积...................................................................................................233.2.2教学资源设备...........................................................................................24IV 3.3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人力资源投入现状.....................................................253.3.1教师数量...................................................................................................253.3.2教师质量..................................................................................................263.4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产出的现状.....................................................................283.4.1中小学毕业生数.......................................................................................283.4.2农民工文化程度.......................................................................................29第4章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304.1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304.1.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304.1.2DEA实证分析..........................................................................................324.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374.2.1影响因素的假设.......................................................................................374.2.2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384.2.3Tobit实证分析.........................................................................................40第5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435.1主要结论.........................................................................................................435.2政策建议.........................................................................................................44结束语..........................................................................................................................49参考文献......................................................................................................................50致谢..........................................................................................................................53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54V 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综合来说,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非常重视义务教育,尤其“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提升了教育公平保障水平,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根据2016两会上政府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小学净入学率99.9%,初中毛入学率104%,义务教育普及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是全世界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里首个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国家,可以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尽管我国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事业总体上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仍无法忽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左右,未来将有约1亿农村人口流向城镇,到2030年,预计城镇化率将达到70%左右,有近2.5①亿人从农村流向城镇。如此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势必会造成城乡教育资源城出现供需矛盾,如城镇教育资源短缺、农村教育资源大量浪费等问题。根据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结构布局不合理、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较大、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仍掌握在少数学校手中等等。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已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取得较大的发展,下阶段要重点关注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发展成果惠及程度,促使公共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在各区域、学校与城乡之间协调发[1]展。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全面的发展。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显然能进一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那么在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乡人口流动加快的背景下,该如何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呢?国家①数据来源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1 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的大规模、连续的投入又是否得到了较好的资源配置效率呢?基于此背景,本文将对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进行评价,并提出假设,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最后得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路径,这为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更好的进行教育改革与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1.1.2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本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人们对我国教育效率的关注。效率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前提和基础,以J•Coleman为代表的研究者最早在教育领域提出了“教育效率”这一概念,在我国,学者们对教育效率的研究开始于90年代末期源于对教育投资效率的探讨,此后,教育效率的理论开始在教育经济学领域被广泛地关注。已有学者指出,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是资源配置不均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许丽英和袁桂林,2006[2])。本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理解教育活动中“效率”的具体内涵和提升人们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关注,丰富了教育经济学中关于“效率”理论的内涵。(2)现实意义第一,对政府制定相关措施,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供参考意见。教育部在2010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措施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教育差距。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加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逐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3]。”因此,研究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助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第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育公平提供借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改善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公,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关键。本文的研究重点在全国31个省农村范围内,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为重点,结合我国2011年—2015年31个省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面板数据,建立义务教育投入与产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EA—Tobit方法分析我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并深入分析影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政府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借鉴作用。1.2国内外研究动态2 1.2.1不同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的研究(1)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与快速发展,世界各国都迫切需要高效率的对大学进行管理和运营。Abbott和Doucouliagos(2003)[4]用非参数技术用于估计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技术和规模效率,结果显示澳大利亚大学办学整体效率相对较高。康宁(2011)[5]研究发现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转型是一个渐进过程中的“帕累托改进”,他提倡采取边际渐进式改革措施,尊重教育利益滞后性规则,重视改革的稳定性原则,来保持转型期持续制度创新节奏;此外他还对未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趋势做了预测,认为在未来,大学高层合作模式的需求呈现多元化,我国应在高等教育资金分配选择中更加强调采取“绩效配置”的方式。Thanassoulis(2011)[6]采用数据包络分析评价英国的高等学校的成本结构,效率和生产力,然后又用参数估计方法对同样的数据又做了一次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对教育的投入产出进行测算时,数据包络方法更有效。赫书辰(2012)[7]分析发现,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依然存在高等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足、不均衡。Nazarko和Saparauskas(2014)[8]对波兰19所高校的技术效率进行比较,对效率模型中的潜在投入、产出和环境变量也进行详细的分析。(2)关于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Bessent(1980)[9]采用一种用于比较决策单元投入与产出效率的方法,就是DEA效率分析方法,对加利福尼亚州某城区的55所小学的办学效率进行评价,以区别效率高和效率低下的学校,并为学校提供相关管理信息。Tyagi(2002)[10]等人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线性规划技术,从小学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评估了印度北方348个小学的技术效率和三项投入产出的差异,探讨了印度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向印度政府提出了有效控制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非均衡的相关措施。沈有禄(2009)[11]通过常见的差异分析指标发现,我国省际及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上的配置差距都在不断扩大。Tsakiridou(2013)[12]利用问卷调查以及收集的数据,选取瑞典的17所小学进行了DEA效率评价,结果表明,这些小学的资源配置达标率只有23%。金玲(2014)[13]认为在城镇化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仍存在留守儿童群体、隔代教育、教育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要随着新型农村城镇化政策的发展,紧跟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全面发展。贾婷月(2017)[14]利用DEA-CCR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计算了从2004到2012年中国省际基础教育技术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发现,我国只有不到1/2省份的基础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作者认为当教育基3 础设施水平达到一定层次后,基于财政支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重点应该是更多与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而不是数量要素。王惠(2017)[15]认为我国在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充分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良好发展,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中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充分发挥国家财政的主体作用,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配置。1.2.2教育资源效率评价方法的研究(1)用理论评价的方法进行研究Castro(1996)[16]利用效益关联的理论分析法来探讨了公共教育资源在南非的分布情况,发现教育资源受收入群体、种族、地区差距的影响,贫困人群的公共教育资源大大低于整体学龄人口,并且所有人口群体的这种分配不平等,由一级到三级的教育程度逐步扩大。Malczewski和MJackson(2000)[17]从教育资源分配涉及到的的两个过程来对教育资源的配置进行评价,包括空间分配和职能部门权限的界定。美国的约翰·E·丘伯教授和泰力·M·默教授(2003)[18]将产权理论引入到《政治、市场与学校》一书中,对公立学校资源配置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徐文(2003)[19]从义务教育的产权来分析,认为为我国的国有产权是义务教育的产权界定,因此政府应采用国有产权的资源配置方式,通过由国家强制性手段来保证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2)用生产前沿函数进行研究为了研究英国20世纪中期的中学的办学效率,Barrow(1991)[20]利用生产前沿函数法对其进行分析。Cooper和Cohn(1997)[21]为了探讨南卡罗来纳州中小学541个班级的办学效率,采用了最小二乘法,同时构建了生产前沿函数来对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办学效率与班级规模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薛海平和王蓉(2009)[22]利用教育生产函数研究法来研究我国中东部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的情况,建立了教育生产函数的多水平模型,作者发现以生均公用经费和教师质量为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的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和校际间数学教育质量的差异。(3)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进行研究Cooper(1989)[23]在研究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博士授予率差别的时候,采用了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公立大学博士授予率大于私立大学,并且公立大学的规模效益也比私立大学要高。Ludwin(1989)[24]用DEA效率模型,通过建立四种投入指标和四种产出指标,来评价美国印第安纳州部分小学的办学效率。HBorge(2006)[25]用DEA分析法对挪威市中小学进行了效率分析,设立教职工工作时数为投入指标,成绩为产出指标,对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进行探索。刘海燕(2007)[26]建立了评价中国31个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数据包4 络分析模型,用聚类分析方法将评价体系分为了4类,具体分析了各类地区在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方面的特点。申亚民和闫荣国(2014)[27]采用复合DEA方法对西安市各区县中学的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估。1.2.3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研究(1)不同视角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相关研究我国众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研究。尹鹏和赵鹏程(2004)[28]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为视角,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困境进行分析,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方铭琳(2007)[29]提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沈有禄(2007)[30]以教师资源配置为关注点来研究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问题,利用数据测算得出湖北,甘肃、北京三个地区的小学生师比、师校比、师班比等各种比例,研究发现这三地小学教师在女性教师比例、师校比、师班比、学历、职称方面、生师比、代课教师方面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均衡的状况。方铭琳(2007)[31]通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分析发现,由于农村师资队伍存在质量不平衡的问题,因此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要。焦小英(2008)[32]从教育资源的利用方面,发现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出现教育资源浪费的现象,导致教育资源流失严重。李玲和陶蕾(2015)[33]采用DEA模型,对全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与比较,发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且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存在差异,并且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投入冗余现象普遍存在。(2)义务教育资源优化路径的相关研究杨斌和温涛(2009)[34]通过研究发现,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然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增加教育经费,而是要重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的建设,不要只是单一地加大对教育“量”的投入。朱新春(2015)[35]认为,城乡教育差别的根源是城乡社会结构的差别以及制度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社会过于分散,因此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散,这就很难对农村教育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同时也限制了农民工子女进城学习,因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消除城乡差别,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王忠惠(2015)[36]认为为正是由于监督与问责机制的缺位,导致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态势,因此,可以从新型城镇化的机制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把政府、学校、学生以及社会各方的力量结5 合起来,共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丁学森和邬志辉(2015)[37]研究发现,城市接收了大量农村学龄人口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供需失衡,这给城市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城市需要综合统筹提升教育资源承载力予以应对。因此为了给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可持续性承载提出合理化建议,作者进一步提出了“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概念,这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义务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思路。1.2.4文献评述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关于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国外的学者主要围绕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教育资源的产权化问题、学校办学规模与效率以及教育资源配置过程等方面展开研究,并且在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日趋完善。但由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我国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不再考虑教育资源的总量问题,而是更多关注应该如何在教育质量上去满足社会的需要,如怎样提高办学的效益和水平、怎样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等等,以满足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因而部分研究结论可能不太适用于中国的国情。国内对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采用的方法种类也较多,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关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差异、呼吁国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从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探讨。这些研究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提供了借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所有省份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研究与对比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对现阶段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并提出影响因素的假设,进一步探讨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从而提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途径,意图为我国农村教育均衡有效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意见。1.3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内容首先对文章涉及到的相关概念理论及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然后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产出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接着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对我国2011年—2015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值进行评价及分析,然后基于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效率值,提出影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的假设,再采用Tobit模型来进行回归分析,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政策和建议。本文的研究框架图如下:6 公共产品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及帕累托效率理论我国理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及目标农村主教育资源效率的界定及效率的评价义要方法务结教论育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现状及资现状分析政源策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产出现状配建置议效基于DEA模型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率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研实证分析究提出影响因素的假设,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并验证假设图1.1研究框架图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阐述文章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二节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与总结;第三节是概括本文的研究思路、基本框架及研究内容;第四节对文章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概括;第五节提出了文章的创新点。这一章节是全文的开始,为后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第一、二、三节对本文涉及到的理论进行梳理;第四节阐述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并且对效率评价的相关计量方法和模型进行介绍,说明本文采用的计量方法与模型。第三章,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研究。第一、二、三节是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现状描述,第四节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产出现状进行描述与分析。第四章,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第一节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第二节提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假设,利用Tobit回归模型进行深入探讨。第五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及建议。针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实证7 分析结果,提出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政策及建议。1.4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本文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为主题,梳理并吸收学术界一些对本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及思想。一方面,通过对国内外教育资源配置现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本文理论框架的构建提供借鉴作用;另一方面,对效率评价相关方法的梳理,为本文实证方法的选择上提供了参考。所查阅的相关资料和文献为本文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清晰的思路和方向。(2)比较分析法主要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在对城乡义务教育现状的描述中,本文采用横向比较来对比相同年份的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在实证分析中,利用DEA模型,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至2015年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3)实证分析法采用DEA—Tobit两阶段法,并运用各种官方的相关指标数据,对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寻找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为政府更好地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采用到的分析工具软件有DEAP2.1软件、Eviews8.0与Stata软件。1.5本文创新之处义务教育是一个涉及多投入多产出的特殊行业,并且存在一些投入和产出的量纲不一致的情况,无法用数量来衡量的,因此一般的计量模型无法测算不同量纲的指标,而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很好的测算不同类型的指标,且评价结果更合理。本文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多投入多产出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对比了东、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值。由于各省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性,因此提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的假设,利用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使得实证分析的过程更加严谨,实证结果更具参考性。8 第2章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基础2.1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作为新政治经济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期,最早是由西方学者将边际效益价值理论与财政学结合进行研究,突出政府和财政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最初的公共产品理论。迄今为止,公共产品理论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公共产品理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的林达尔均衡理论,是公共产品理论体系中最早的成果,也是公共产品理论体系的代表理论之一,林达尔均衡既是一种需求偏好表露机制,认为公共产品的价格可以由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意愿确定价格,并且可以通过这个价格来购买公共产品,个人与政府公共产品的价格存在一种讨价还价的均衡,他否认公共产品的价格是由政府选择和税收决定的。美国学者保罗·萨缪尔森的在《公共支出的纯粹理论》一文中解决了公共产品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例如用分析的方法定义集体消费品,怎样更好的描述生产公共产品所需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特征,他的这一理论成为了经济学中比较经典的关于纯粹公共产品的的定义(张志强,2009[38])。1956年蒂鲍特发表了“一个地方支出的纯理论”从而引发了关于地方公共产品的探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布坎南把公共产品的概念进一步拓宽,并对准公共产品进行了讨论与研究。20世纪70年代,桑得莫开始从消费技术的角度研究准公共产品,此后,公共产品理论的关注点主要在机制如何设计以及如何保证公共产品的决策者提供的效率原则等方面(郭丽莉、韩丽萍和王迪,2010[39])。公共产品理论的三个经典理论特征分别是: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完全符合三个标准的公共产品就是纯公共产品,只符合部分要求的为准公共产品,完全不符合的则是私人产品,这也是区分私人产品和劳务的主要标准。受益的非排他性指的是任何个人在消费和使用公共产品的同时,不会对他人使用和消费公共产品产生影响,这也可以用来解释市场机制中出现的“搭便车”问题。消费的非竞争性指的是公共产品的边际拥挤成本和边际生产成本为零,根据经济学理论,因不可避免的存在市场失灵,会导致公共产品很难在所有领域都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需要政府出面来提供相关公共产品来弥补市场的缺陷(邹宗根,2011[40])。对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来说,是依照我国法律规定的适龄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种免费的强制性教育,以保证全社会的人口素质,公共产品属性较强,政府是义务教育的保障者和实施者,对义务教育的经费、师资、办学条件等问题予以分担。9 国家要求每个人都要接受九年以上的教育。从消费的非竞争性来看,义务教育是国家法律规定实施的九年制的的基础教育,其成本远低于非义务教育,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的相关投资可看作是沉淀成本,增加一个学生的可变成本相对较低(郑南辉,2009[41])。因此,义务教育符合消费的非竞争性这一特征。从收益的非排他性来看,义务教育不能通过市场交换来调节价格和学费,而是由国家法律和政府规定执行,因此又具有收益的非排他性(王善迈,1997[42])。义务教育符合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因此我国义务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范畴。2.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最开始产生于对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产生于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科学技术和机械生产逐渐代替手工生产,当经济学家们开始发现知识和技能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时,人们才逐渐开始开始关注教育在提升劳动者知识技能的重要性。美国经济学奖费雪在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中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这一概念,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和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系统的阐述与概括,被认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建者。该理论对资本进行了划分,把资本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指以生存物资形式长期存在的资本,例如原材料、土地、厂房、机器和设备等;而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和其他综合素质的总和则统称为人力资本。明赛尔创新性地将人力资本投资与收入联系起来,提出了人力资本收益模型。丹尼森创立的经济增长余数分析法,对估算劳动和资本对国民收入增长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解释。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对“资本”这一概念的狭隘理解,以新的视角看待人力资本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生产力上的作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姜海湖,2012[43])。第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人们普遍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要大于物质资本,对人力资本投资愈多,国民收入增长就越快,并且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比物质资本快。第三,人力资本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提高人口质量与素质,而教育投资则是提升人力资本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应该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看作是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并且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由于教育是提升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手段,因此,人力投资视也可以看做是教育投资。人力资源可以进一步分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拥有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的产出作用要高于低技术程度的人力(瞿竟成,2015[44])。第四,教育投资要参考人力价格的变动,也要符合市场供求关系。10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性事业,通过对人才的培养,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教育资本投资的增长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并且人力资本投资存还在不平等现象,例如地域、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差异。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对提升人的基本素质和可以说道德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对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2.3帕累托效率理论帕累托效率也称帕累托最优,是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一个经济学博弈论中很重要的概念,用来形容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和完美的状态。帕累托改进指在一种资源分配状态中,在不使得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指的是没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而帕累托没有更多的改进空间则是帕累托最好的状态,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合作、纯竞争、同时无法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来提高总效用的零和博弈的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仅仅是从配置的效率这个因素来论证,使社会福利极大化。教育资源是一个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如果教育资源能够合理运用和分配,即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利用效率越高,则可以说教育资源的分配达到了帕累托最优。义务教育的实施过程要消耗一定的人力资本、物化劳动和各种生产资料,而义务教育的产出相对固定,因此义务教育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指在义务教育的产出成果相对稳定的时候,义务教育资源消耗越来少,效率却越来越高。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就是使资源分配合理,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福利最大化。促使教育资源在城乡、校际均衡分配,在整个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背景下追求教育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2.4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理论2.4.1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及目标(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方式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指的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给社会及国民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以及怎样提供等问题。具体来说,指的是以一定方式将教育资源分配到国民教育各个组成部分中去,保证教育正常运行和教育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和使用(谢家训,1999[45])。目前,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有政府配置与市场配置。11 第一,政府计划配置。政府计划配置是指在教育领域内,政府有义务承担促进教育发展的责任,具体包括制定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教育事业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分配、营造良好的教育发展环境等等。政府作为教育事业的规划者与领导者,把教育资源分配给下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由各级主管部门根据政府行政指令来分配教育资源,通过这种人为的分配手段,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教育产品的性质,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并且具有强制性,因此义务教育的责任由政府完全承担。但对于非义务教育,政府也应承担主要的责任,比如减免学杂费、为贫困学生提供经费资助等,此外,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发挥民办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第二,市场调节配置。市场调节配置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供给和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价格变动,市场根据这种变动重新对资源进行分配与组合的过程。市场调节配置具有决策的灵活性,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作出有效的调整,这也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供给与需求义务教育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由政府完全承担,但不是所有的教育产品都完全由政府承担并计划配置,非义务教育的发展由政府承担大部分的责任,同时也要充分依赖市场调节配置的作用。事实上,教育资源的配置要引入市场调节机制,才能实现教育供给多元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的需求,而这种市场调节机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刺激各类学校通过竞争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配置引入市场调节机制,但不是完全依靠市场,市场自发的调节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如学校乱收费、盲目扩张等,容易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教育资源的配置应该是政府集中主导和市场辅助相结合,市场刺激竞争从而增加教育供给,而政府对市场调节加以干预和规范,最终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目的。(2)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各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也包括各种自然资源。资源配置就是将相对稀缺的社会资源在各个领域之间进行分配。由于资源相对稀缺性的特征,人们对各种资源存在不同的需求,从而要求人们必须对相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避免浪费资源。教育在培养人的实践过程中,也要耗费一定资源,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指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在教育各领域内进行分配,以便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孙浩,2000[46])。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教育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平等地配置,不仅要提高教育在社会各资源分配中所占的比重,还要考虑教育各级教育领域、各区域以及城乡之间的比例分配,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向偏远落后地区倾斜。义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目标12 是公平性与效率性。第一,公平性。教育领域的绝对公平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我们所认为的义务教育的公平,不仅包括教育资源“量”的公平,还包括教育资源“质”的公平。在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分配应尽可能与受教育者的条件相匹配。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发展情况不同,在对义务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进行调整,缩小教育的地区差异。“质”的公平主要指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分配,包括学校“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现阶段我过义务教育的普及使得义务教育基本达到了起点公平的目标,而优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则关系义务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更对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二,效率性。配置效率是指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对各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最有效地提升资源的使用率,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的情况。在配置教育资源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教育投入的相关成本,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投入的成本会给国家经济发展带来哪些重要的贡献。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教育福利,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收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义务教育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其产出相对稳定,因此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所追求的效率性目标主要表现如何以更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同等的产出,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2.4.2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制度演变1985年到1994年,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这一时期的教育经费投资是由政府主导,乡级政府为主要筹措者,尽管给予了地方足够的办学自主权,但是也使地方承担了更多的负担,实际的投资主体是农村以及农民(杨会良和张朝伟,2012[47])。这种投入重心过低的体制,难以从源头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容易造成投入总量与投入结构的不合理的现象。1994年到2001年,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镇为辅的教育投入体制。这一时期农村教育义务教育投入从以乡镇为主体逐渐转为以县为主体的投入体制,更加强化政府的投资责任。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力格局大幅调整,财政向中央政府集中,尽管县级政府是农村教育投入的领头人,乡级政府起辅助作用,但实际上乡政府仍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给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加剧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紧张的局面(邬志辉,2008[48])。2001年到2005年,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投入体制。为了更好地解决原有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与2001年发布的《关于基础教13 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以县为主”的投入体制,投资主体的重心开始提升,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由于县级政府整体管理和统筹的难度大,处理各种债务的难度大,需要面对各种欠账,且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改变,这种投入体制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2006年至今,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投入体制。国务院于2005年12月颁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财政应共同参与义务教育的投入,而且责任主体明确,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划分到公共财政保障的范围内;建立起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分担的机制。该项新机制使长期以来投资主体重心偏低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极大地发挥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和公共财政的性质,使“人民教育政府办”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体现。也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内有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有利于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和推动农业人口市民化进程,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和探索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改革。2.4.3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界定在经济学中,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投入和技术的条件下所使用的经济资源没有浪费,也可以说是利用经济资源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满足,这也是配置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的一个简化表达(江帆,2009[49]),通常情况下,效率与投入成反比关系,与产出成正比关系。公共部门的效率包括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前者指的是为生产或提供服务所花费的平均成本,后者指的是部门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够满足不同人的偏好。无论是经济学中的效率还是管理学中的效率,都不是指投入越多,效益就越大,产出就越多,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也说明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岳晶晶,2011[50])。20世纪初,效率这一概念被引进教育领域,美国教育学者巴格利(WillaimBagley)在《教育管理》书中提出了教育领域也应关注经济效益的问题,此后,关于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始受到了教育领域广大学者的关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义务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需要耗费的劳动力、财力和物力。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实质就是指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教育投入与教育直接产出的对比。2.4.4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经济学中对效率的评价,指的是个别的具体劳动的使用量与社会必要劳动量之比,也称投入与产出之比。经济效率越高就表示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花费的投入越少,经济效率越低则表示表示生产同样数量的产品所花费的投入越多。教14 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也是符合经济学中对效率的评价标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标准就是教育资源能否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如何在教育产出固定的前提下减少教育的投入。要达到帕累托最优,就要看其边际收益是否等于边际成本。义务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一个的系统的工程,有许多不同的教育评估指标,因此,对义务教育进行评价的方法也较多。目前,我国义务教育评价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生产函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Tobit回归分析法等。(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查询的问题、回答问题的方式及其他指导说明。义务教育评价的问卷调查法,是基于调查者根据想要了解的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通过向被调查者发放问卷来询问及征求意见的调查方法。对义务教育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要明白评价的对象范围、如何设计和实施、该问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等,需要结合调查对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问卷。其次,需要将问卷收回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来得到结论,有些问卷调查还需要以跟踪式的访问形式进行收集,因此,如何对问卷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和编排也是十分重要的。问卷调查法的最大优点是没有时空的地域的限制,能对大范围里多个对象同时进行调查,可以节省人力和财力。由于对义务教育的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需要设定严格的评价标准,符合客观情况,因此,问卷调查法带有很强的主观性。(2)生产函数法生产函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或多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能够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生产函数可分为两种,一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和多种可变投入生产函数。最常用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它被经济学家们认为是一种很简单有效的生产函数,以其简单的形式具备了经济学家普遍所关心一些性质,在一些经济理论的分析和应用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效率评价运用生产函数,就是分析义务教育各种投入方式的最大可能产出效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义务教育学校是提供社会服务或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者,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的投入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产出主要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个人素养等等方面的提高,义务教育生产函数能表示义务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将生产函数运用到义务教育,需要检查投入要素和因变量是否是线性的,但义务教育的多投入项之间往往具有密切联系,并且义务教育的投资和产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生产函数模型的比较适合运用在相互割裂的产业部门,不适用于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各部门的效率,义务教育生产函数评价法在一定程度上回影响最终结论,因此该方法只能对义务教育评价起到一点参考作用。(3)数据包络分析法15 数据包络分析(Date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由美国的Charnes、Cooper和Rhodes三人在1978年首次提出,是一种以相对概念为基础、基于被评价对象间相对比较的非参数技术效率分析方法(刘经纬,2016[51])。DEA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在涉及到多投入与多产出时有特殊的优势,可以对多投入、多产出的生产系统进行处理,该方法可以应用到非盈利性系统中,使用范围较大,因此被广泛应用到教育、农业、环境、物流、军队、企业管理等众多的领域的研究(成刚,2014[52])。在进行效率评估的应用时,DEA方法可以对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不必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因而评价结果比较客观有效,此外,学者们利用DEA方法研究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时,通常用到的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DEA方法一般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在DEA各模型中能够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密切关系,能以系统的观点来代表各部门的效率,代表性较强。义务教育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系统工程,在利用DEA方法研究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时,其结果更具有实用性。(4)Tobit回归分析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可以测算各决策单元的总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及纯技术效率值,但这仅仅只能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对于外部和整体一些可能影响效率值的因素却没有考虑到,因此Tobit回归分析法可以进一步探寻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因素。Tobit模型属于受限因变量(limiteddependentvariable)回归的一种,也被称为截尾回归模型,而DEA-Tobit两阶段估计方法由Timmer在1971年首次提出,第一阶段是根据投入与产出数据,运用DEA模型计算出各效率值,第二阶段将被解释变量看作是之前计算所得到的纯技术效率值,再根据相关研究要求结合Tobit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各效率值的因素。2.4.5本文选用的效率评价方法与模型(1)数据包络分析法由于DEA效率评价法不用事先确定权重,适合对义务教育这种非盈利性事业的效率进行评价,对于学校这种多投入、多产出的问题能进行比较客观的反映。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BCC模型和CCR模型,从总体技术效率(TE)、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技术效率(SE)三个方面对全国31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中小学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和分析。CCR模型是DEA方法的第一个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由于CCR模型是假设规模效益不变,模型的技术效率中包含了规模效率的成分,所以也称为“总技术效率”或“技术效率”。模型假设有n个DMU,每个DMU有m种类型的输入指标和s种输出指标,x是DMU的投入,y是DMU的产出,v是投入的权jj16 重,u是产出的权重,DMU的输入和输出数据分别为:Tx(xxx),(j1,2,,n)j1j,2j,,mjTy(yyy),(j1,2,,n)j1j,2j,sjTv(vv,,v)1,2mu(u,u,,u)T(2.1)12s松弛变量S代表可以用来增加的产出量,S代表可以减少的投入量。这里5我们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e,通常情况下令e10。为模型的最优解,也就是效率值,表示决策单元线性组合系数。这就是CRS模型,它可以对决策单元的规模有效性和技术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CRS模式下的CCR模型为:msminssi1r1mxijjsxj0,i1,2,,m(CRS)s.t.j1(2.2)myrjjsyr0,r1,2,,si10,j1,2,,n,s0,s0j00000其中,的范围为(0,1],假设、s、s、是该模型的最优解,则:000①当=1且ss0时,表明第j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经济含义为该决策单元达到帕累托最优,配置状态和配置效率达到相对最优;000②当=1且s、s为非零值,表明第j个决策单元为DEA弱有效,经济含义代表该决策单元的配置效率为技术有效或规模有效,但不存在技术和规模同时有效;0③当<1,表明j个决策单元为DEA无效,经济含义该决策单元资源配置效率没有达到最优状态。1984年,Banker、Charnes和Cooper三人提出了用于估计规模效率的DEA模型,也就是BCC模型。它是基于规模收益可变,其测算出来的技术效率没有包括规模效率的成分,因此也称为“纯技术效率”(刘经纬,2016[53])。CCR模型中规模报酬是固定的,而实际生产中不可能所有的生产单位都处于最优规模的生产状态,因此BCC模型的提出是对CCR模型的进一步改进,它把可变规模报酬(VRS)的影响因素考虑进去,通过去掉CCR模型中锥形约束条件,并添加一个凸性假设17 nj1使模型的使用范围扩大。则VRS模式下的BCC模型为:j1msminssi1r1ms.t.xijjsxj0,i1,2,,mj1VRSmyrjjsyr0,r1,2,,s(2.3)j1mj1j10,j1,2,,n,s0,s0j0000假设、s、s、为该模型的最优解,则:0①当且仅当1时,表明第j个决策单元为DEA弱有效;000②当1,且ss0,表明第j个决策单元为DEA有效;0③当<1,表明第j个决策单元为非DEA有效。本文采用DEA模型中一个基本模型CCR模型测算总体技术效率值(TE),CCR模型主要用于评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总体技术效率,这是在假定规模效益不变的情况下。而实际上,作为决策单元的各省份的规模效益是可变的,有可能出现规模效益递增或递减的状态,各省份还可能因为教育投入和产出比例不协调而出现DEA无效。因此引入VRS模式下的BCC模型测算纯技术效率值(PTE),再用总体技术效率值除以纯技术效率值,得出规模效率值(SE),通过这些指标从而更好的得出各省农村义务教育所处的规模状态,并对资源配置效率做出评价。(2)Tobit回归分析法Tobit回归模型最早是1958年由JamesTobin提出,因此模型的因变量要满足特点约束条件下的取值,能处理因变量的值在0到1之间的特殊情况,因此也叫受限因变量模型、截取回归模型。DEA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介于0到1之间的双截尾数据,通常情况下的最小二乘法(OLS)不能适用于分析因变量是部分连续分布或部分离散的数据,计算结果会存在偏差,因此要引入Tobit模型才能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本文选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作为实证分析的工具,研究分为两步,第一,先根据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分析样本,利用DEA方法对我国2011年—2015年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进一步分析和解释评价结果,第二,提出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假设,并在DEA评价得出的效率值的基础上,构建Tobit多元回归模型,具体分析效率值的影响18 因素。建立的Tobit模型为:k*yi0jxijj1**yy,ify0,1ii(2.4)*yi0,ifyi,0*y1,ify1,ii*该模型中,yi为观测到的因变量;yi为满足计量模型景点假设的潜在变量;x为自变量;为相关系数向量;是独立的,满足~N(0,)。iii19 第3章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现状来自《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小学与教学点共有283560所,而乡村地区就有200199所,占全国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70.6%。尽管乡村小学比例较大,但乡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习就有111420所,占到全国小规模学校的87.9%,不足10人的乡村教学点达到了3.39万个。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有2019.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的有1383.66万人,初中就读的有635.57万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共有1367.10万人,在小学就读的有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的有353.34万人。未来的20年左右的时间里,预计将会有3亿多农村户籍人口向城镇和城市转移。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的流动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带来的新的挑战,在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也要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本章节从农村义务教育的财力投入、物力投入和人力投入三个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再结合农村义务教育的产出现状,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情况。3.1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财力资源投入现状义务教育中的财力资源投入是人力和物力投入货币化的体现,是义务教育资源的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进行义务教育工作的基本保证条件。“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是检验教育经费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首次对其进行了阐述。“三个增长”指的是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两个提高”指的是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和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①例有所提高。本节从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等三个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财力投入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3.1.1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能反映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财政贡献,能比较全面的反映一国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所公布的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大多数国家公共教①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 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稳定在5%左右,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该比例也都在4%以上。图3.1我国历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由图3.1可知,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在1995年的时候只有2.41%,2000年的时候还只达到2.86%,从1995年到2012年一直呈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在不断的增加,但还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相差较大,早在1998年的时候,美国、韩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就达到了5%,接近6%。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不断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①比例,2012年达到4%。我国终于在2012年的时候实现预期目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4.0%,达到4.28%,并在2016年的时候首次达到5.2%的水平。3.1.2生均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教育事业经费可以看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国家和政府用来发展教育事业的项目经费,包括教育事业性经费和公用经费。其中教育事业性经费主要是指教师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包括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和其他经费,这部分经费主要用来保证学校的办学条件。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公用经费是教育事业的两个重要指标,能反映教育资源的投入和配置是否均衡。①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1 表3.22011-2015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单位:元)小学初中全国农村差值全国农村差值20114966.044764.65201.396541.866207.10334.7620126128.996017.58111.418137.007906.61230.3920136901.776854.9646.819258.379195.7762.620147681.027403.91277.1110359.339711.82647.5120158838.448576.75261.6912105.0811348.79756.29数据来源:根据2011-2015《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而得通过表3.2的数据可以看出,2011-2015年全国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逐渐增加,但是农村小学和农村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2011年到2013年,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与全国的差值在不断缩小,到2013年农村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与全国的差值缩小到了46.81元,农村初中与全国的差值也缩小到了62.6元,但2014年和2015年又呈上升趋势,且农村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经费与全国的差值一直都高于农村小学与全国的差值。表3.32011-2015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单位:元)小学初中全国农村差值全国农村差值20111366.411282.9183.52044.931956.6688.2720121829.141743.4185.732691.762602.1389.6320132068.471973.5394.942983.752968.3715.3820142241.832102.09139.743120.812915.37205.4420152434.262245.30188.963361.113093.82267.29数据来源:根据2011-2015《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整理而得通过表3.3的数据可以看出,总体上2011-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在不断增加,但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几乎呈逐年扩大的趋势。2011年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与全国相比相差83.5元,道2015年扩大到188.96元,2011年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与全国相比相差99.27元,2013年缩小到差值只有15.38元,到2015年又扩大到相差267.29元。22 3.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物力资源投入现状物力资源指的是发展教育事业所需要投入的固定资产,如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建设等,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物力基础的保障,物力资源的投入也是改善办学条件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于2013年12月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习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强调要改善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其目标是在3-5年后,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器材、运动场等教学设施等要满足基本教学需要[54]。本节从校舍建筑面积、教学资源设备这两方面对农村义务教育物力资源投入状况进行分析。3.2.1校舍面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障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及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学校校舍建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要求。198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改造的通知》提出,要高度重视中小学校的校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和重建危险校舍,争取在两三年内让全部中小学校舍面貌发生重大的变化,为我国的中小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学习环境[55]。表3.42015年中小学校舍面积及危房面积(单位:万平方米)校舍面积危房面积城区乡村城区乡村小学18009.84626758.567150.173785.159初中16122.51411478.27693.867286.669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表3.52015年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及生均危房面积(单位:平方米/人)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危房面积城区乡村城区乡村小学5.8659.0220.0490.265初中11.18816.3390.0650.408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23 通过表3.4和表3.5的数据可以看出,到2015年,我国乡村地区小学校舍面积达到26758.567万平方米,比城区小学校舍面积大8748.721万平米,乡村小学的生均校舍面积为9.022平凡米每人,而城区小学为5.865平方米每人。乡村初中校舍面积比城区小,但乡村初中生均校舍面积却比城区大5.151平方米每人。这些数据也说明了从“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开展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校舍建筑面积大幅度增加,并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校舍面积普遍比城市要高。尽管乡村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比城区要大,但危房面积也远远大于城区,乡村小学生均危房面积约为城区的5.4倍,乡村初中生均危房面积约为城区的6.3倍。这说明了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危房面积情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3.2.2教学资源设备表3.62015年中小学教学资源设备情况类别区域小学初中城区21.1830.97生均图书册乡村21.4440.01(册/人)差值0.269.041217城区计算机拥有量乡村917(台/百人)差值304.567.67城区生均运动场面积乡村11.1514.13(平方米/人)差值6.596.46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通过观察表3.6的数据,从生均图书册来看,2015年,城区小学与乡村小学差距不大,平均都有21册每人,乡村初中生均图书册为40.01册每人,比城区初中生每人多了9册。中小学生均图书册的数量已经超出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习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中所提出的“小学生均图书册不低于15册,初中生均图书不低于25册的”的要求,且城乡生均图书册的差距并不大。从计算机数来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里城区小学计算机拥有量为每百人12台,乡村为每百人9台,城乡差距为3台;城区初中计算机拥有量与乡村一样,都是每百人17台。乡村学校信息化基24 础设施与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农村地区师生能够便捷共享优质将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从生均运动场地面积来看,乡村小学建设运动场地建设在不断改善,到2015年,乡村地区小学和初中均比城区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要高,乡村小学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为城区小学的2.4倍,乡村地区初中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为城区初中的1.8倍。说明在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方面,乡村地区能根据学校地理条件和农村体育特点,因地制宜地建设运动场地,从而保障学生活动锻炼的空间。3.3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人力资源投入现状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地方教育及乡村改造的成败,是靠着人才为转移的。所以培养乡村师资是解决地方教育之先决问题,也是改造乡村的先决问题。”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短板在乡村地区,尤其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指出,对农村教师规模进行合理规划布置,制定并实施优惠倾斜政策,尤其要加强优质①教师资源的流动,促进和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由此可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处在重要的地位。本节从教师数量和教师质量两个方面来对农村义务教育人力资源投入状况进行分析。3.3.1教师数量自《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以来,建设规模充足、高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对于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选用生师比这个指标来反映教师数量的配置是否合理,这里指的生师比,指的是在校总数与专任教师数的比例,一般生师比值越小,教师数量越充足。①来源于2015《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25 图3.72015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生师比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5》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图3.7显示了2015年城乡小学和初中生师比的情况,2015年乡村小学生师比为14.57:1,城区小学生师比为18.96:1,乡村初中生师比为10.89:1,城区初中生师比为12.96:1,城区小学和初中生师比都比乡村要高。生师比过高和过低都能反映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过高的生师比说明教师数量和教育经费不足,过低的生师比又体现了教师数量和教育经费效率偏低。从图3-7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生师比普遍比初中生师比要高,也说明了我国小学教育的普及比初中要好,小学生源普遍比初中要多,因此小学的生师比要比初中的生师比高。出现乡村义务教育生师比高于城区义务教育生师比这一城乡不均衡的状况,在于在我国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乡村人口在不断向城市流动,而乡村的生源也在向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城市流动。一方面,农村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导致城镇的生源在不断的增加,也给城镇大班额带来了压力,另一方面,农村教师资源的流动没有跟上生源的的变动,导致农村教师资源出现总体过剩的现象。3.3.2教师质量(1)高职称结构表3.82015中小学专任教师职称情况单位(%)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初中一级及以上职称城区55.5464.98乡村49.6854.34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2015》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26 教师职称能反映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也间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从表3.8可以看出,到2015年年底,我国乡村中小学具有高职称的教师比例依然教低。小学高职称教师比例,城区比乡村高5.86%,尤其是初中高职称教师数,城区比农村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2)学历达标率从我国免费师范生、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等助力乡村教师的举措开展以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整体上改善了乡村教师素质,教师学历水平也不断提高。表3.92014、2015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单位(%)2014年2015年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城区99.9899.8299.9899.87乡村99.7699.1899.8299.42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2015》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通过表3.9我们可以看出,2014年城区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8%、99.82%,乡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76%、99.18%;2015年城区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98%、99.87%,乡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9.82%、99.42%。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的合格率都很高,在90%以上,其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初中要高,城区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乡村要高,但是乡村教师学历合格率的增长速度比城区高,城乡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表3.102013-2015年我国中小学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情况单位(%)地区类型2013年2014年2015年小学58.161.464.5城区初中86.287.889.1乡村小学25.029.133.1初中66.169.572.6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2015》27 通过表3-10的数据可知,从义务教育各阶段来看,2013年-2015年,我国城区和乡村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地区,小学阶段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远远低于初中,义务教育各阶段教师学历水平差距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需要提高小学阶段教师学历水平。从城乡对比来看,2013年城区小学与乡村小学阶段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差值为33.1%,2014年城乡差值为32%,到2015年差值为31.4%。2013年城区初中与乡村初中阶段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差值为20.1%,2014年城乡差值为18.3%,到2015年差值降到16.5%,尽管差距在不断减少,但城乡中小学阶段专任教师学历差距仍然不容忽视。因此,为了保证农村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必须要着力提高农村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3.4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产出的现状3.4.1中小学毕业生数表3.112011、2013、2015年中小学毕业生人数(单位:人)201120132015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小学初中城区421987646401924439115459044143097304663670镇区559660685531305768325788593556538167158941乡村681157241734645603143313907644089712353330数据来源:《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2013、2015》农村中小学毕业生数是农村义务教育很直观的产出,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的变化所引起的义务教育阶段学龄人口的变动情况。表3-11的数据说明了,2011年到2015年期间,农村小学毕业生人数均高于城区和镇区小学毕业生数,农村初中毕业生数均低于城区和镇区初中毕业生数。农村小学毕业生数在5年的时间内骤降,下降幅度达到35%,农村初中毕业生数5年内下降幅度为45%,而城区中小学毕业生人数总体稳定,但有缓慢上升的趋势,镇区小学毕业生人数小幅度上升,初中毕业生人数5年里下降了约16%。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的实施,一方面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形成,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但另一方面农村生源流向城镇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城乡义务教育生源不均衡的情况愈演愈烈,农村生源学生和城镇生28 源学生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3.4.2农民工文化程度表3.122014—2016年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单位:%)农民工合计外出农民工本地农民工201420152016201420152016201420152016未上过学1.11.11.00.90.80.71.61.41.3小学14.814.013.211.510.910.018.117.116.2初中60.359.759.461.660.560.258.958.958.6高中及以上23.825.226.42627.929.121.422.623.9数据来源: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2015、2016如表3.12所示,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的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比重较去年相比,提高了百分之一点四,外出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七点九,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一点九。而2016年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所占比重同比上升了百分之一点二,其中,外出农民工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九点一,同比上升了百分之一点二。在这些外出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未上过学的比例在逐渐减少,只上过小学的农民工数量也在减少,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所占比重最大,相对应的,拥有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农民工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文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面积越来越大。29 第4章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实证分析4.1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利用DEA对效率进行评价时,可以把DEA分为投入导向模型和产出导向模型,投入导向模型是指产出固定,从投入的视角来测算被评价单元的有效程度,投入导向模型讨论的是各项投入应该缩减的程度为多少,才能在不减少产出的条件下,达到技术有效的目标。产出导向模型重点关注在不增加投入的条件下,要达到技术有效,各项产出应该增加的程度,主要侧重从产出的角度对被评价单元效率程度进行测量。由于义务教育的产出相对固定,本文采用DEA方法中投入导向型的模型,讨论在产出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否存在浪费。4.1.1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运用DEA模型研究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首先需要确定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也就是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DEA模型中,投入指标x和产出指标y的选择需要大致满足:x能生产y;y是由x义生产出来的。义务教育评价系统是涉及多投入与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用DEA模型进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时,对各指标的选取要恰当,输入指标的细微变化会引起结果很大的差别,因此选取适当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各个指标要能够正确合理地反映求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与产出状况。根据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可行性、独立性、整体性和精简性等相关原则,兼顾样本数据的可得性和有效性等原则,并参考教育部《关于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第四条相关指标,构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指标体系,其中投入指标均为各省农村小学与农村初中的合计数,见表4-1。(1)投入指标投入指标要能体现国家和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教育的过程要在一个系统的时间内通过投入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完成,具体来说,就是要消耗一定的的人、财、物为代价来完成教育教学的过程。义务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是国家,即由国家和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人、物、财投入。人力投入选取专任教师数、高学历教师数和生师比三个指标,是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参与的过程,且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30 要。专任教师数是指具有教师资格且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的数量,能在较大程度上体现对教育人力资源投入的力度。高学历教师数指的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数量,因为教师以传授学生知识为己任,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会通过智力知识的传递影响学生。生师比是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教育过程中如何确定合理的生师比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只有最佳的生师比的组合才能够保证教育资源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其计算公式为:生师比=在校学生数/专任教师数。教育活动中的物力资源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物质条件,指的是国家和社会投入到学校教育中资金的物化形式,主要表现为教育过程中物化劳动的占有和消耗。因此物力投入选取固定资产总值、每百人拥有计算机数、生均图书册数三个指标。固定资产总值可以体现学校的办学规模和实力的大小,也是学校资源投入的物化形式。每百人拥有计算机的数量这一指标可以一定程度上体现学校办学的先进性,这里的计算机数量指的是教学用计算机。图书册的数量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选用生均图书册数能反映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水平。教育过程中财力资源的投入实际上也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消耗的货币表现形式,这是能保证教育工作能够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总额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的教育财力投入,能体现国家、社会、公民对教育的重视,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集资办学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龙文佳,2012[56])。(2)产出指标产出指标的选取要体现提供义务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受教育者接受义务教育所具备的能力,因此从直接产出和效果产出两方面确定指标。小学和初中毕业生数是衡量义务教育直接产出的指标,是能够很直观的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情况。效果产出指标选用文盲率,这里指的是农村地区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人口比例,由于文盲率是一个非期望产出的反向指标,需要进行正向化处理,因此在本文中,用1减去其实际数值后再参与计算。表4.1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指标体系专任教师数/(人)(X1)人力投入高学历教师数(研究生及以上)/(人)(X2)生师比/(%)(X3)固定资产总值(X4)投入指标物力投入每百人计算机拥有数/(台)(X6)生均图书册数/(册)(X6)31 财力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额(X7)农村小学毕业生数/(人)(Y1)产出指标直接产出农村初中毕业生数/(人)(Y2)效果产出文盲率/(%)(Y3)(3)数据来源由于2011年以前的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因此本文选取2011—2015年的31个省的短面板数据,DEA模型投入与产出指标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年鉴》,并经过整理后而得。另外,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东、中、西部区域的划分,将东部地区划分为11个省、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中部地区划分为8个省;西部地区划分为12个省,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4.1.2DEA实证分析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的相关数据带入模型并通过DEAP2.1软件进行测算,得出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2011年—2015年间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结果,各地区的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分别见表4.2、4.3、4.4所示。(1)基于CCR模型的技术效率分析(TE)固定规模报酬(CRS)下的技术效率能对评价决策单元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如可以评价决策单元资源利用总效率,因此它是一个反映技术和规模的综合效率指标,也被称为总技术效率。技术效率等于1,代表该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是有效的,同时技术和规模均有效。评价结果如表4-2所示。从各省2011年至2015年五年的测评结果来看,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西、河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这18个省份的技术效率值均为1,占全国数量的58%,说明了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分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要素达到了最佳的组合。技术效率平均值在0.9—1之间的省份有10个,占全国数量的32%,技术效率平均值在0.9以下为江苏、浙江、湖北三个省份,效率均值最低的是江苏。其中,江苏、浙江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效率值低下说明这些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是过剩的。从五年里各省的效率值与全国均值相比较来看,2011年到2015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分别为7个、8个、10个、8个、10个。2011年和2012年技术效率值最低的都是浙江,2013年效率值最低的是湖北,2014年和2015年效率值32 最低的是江苏。在这些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有河北、江苏、浙江、山东、湖北、陕西,这些地区中,不乏江苏、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但技术效率值却不高,这也说明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从区域来看,表4-2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5年期间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值最高,为0.992,说明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以来,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在制定各项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时,对西部地区给予了必要倾斜。比如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设计和经费分担比例上,始终注意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公用①经费,中央与西部的分担比例是中央承担8:2,中部为6:4。通过不断完善西部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源的利用效率。表4.2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TE)20112012201320142015平均值北京111111天津111111河北0.9340.8600.8970.9450.9040.908山西0.95911110.992内蒙古111111辽宁0.9610.9480.950110.972吉林111111黑龙江111111上海111111江苏0.8710.8640.8530.7770.7880.831浙江0.8390.8530.8710.8660.8810.862安徽110.8960.9740.9540.965福建0.9990.9930.8650.9130.8720.928江西111111山东0.9610.9360.89810.9540.950河南111111湖北10.8850.8090.8480.8290.874湖南0.8900.9210.915110.945广东110.9610.9680.9000.966广西111111海南111111重庆111111四川111111①新闻中心:中央500亿支持中西部及东部困难地区农村学前教育http://www.china.com.cn/news/2011-12/30/content_24290597.htm33 贵州111111云南111111西藏111111陕西0.9950.9410.8780.9380.9410.939甘肃111111青海1110.9180.9080.965宁夏111111新疆111111平均值0.9810.9740.9610.9720.9650.971有效省份数222220222121东部0.9600.9500.9360.9520.9360.947中部0.9810.9760.9530.9780.9730.972西部1.0000.9950.9900.9880.9870.992(2)基于BBC模型的纯技术效率分析(PTE)可变规模报酬(VRS)下的纯技术效率值反映了决策单元在短期内规模一定条件下,以最小的要素投入得到最大产出的情况,纯技术效率值越大表示该决策单元投入要素的使用越有效率,纯技术效率为1表示在当前技术水平上,投入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优。纯技术效率可以看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多大程度是由纯粹的技术无效造成的,该指标能反映相关制度运行的效率和管理水平。评价结果如表4.3所示。从各省2011年至2015年五年的测评结果来看,五年期间纯技术效率值均为1的省份也是总技术效率为1的18个省份,占全国数量的58%。也说明这18个省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得到很好的利用,其产出也达到最优。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在0.9—1之间的有10个省,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在0.9以下的是江苏、浙江和湖北。这5年里纯技术效率均值最低的是江苏。结合表4-4可以发现江苏、浙江、湖北的规模效率值均高于纯技术效率值,可见这些地区的总效率值低下是受到纯技术效率低下的影响,很大原因是由于纯粹的技术无效造成的。从五年里各省的效率值与全国均值相比较来看,纯技术效率有效的省份分别为24个、23个、22个、24个、22个,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纯技术效率值最低的分别是浙江、河北、湖北,2014年和2015年效率值最低的是江苏。2011年低于全国均值的有4个省份,2012年低于全国均值的有8个,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有8个、5个、8个。从区域来看,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东、中、西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值有所波动,东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值5年内基本呈下降趋势,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值在下降之后再度回升,但西部地区效率值均大于东部和中部,东部次之。由此可以发现,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制度都在逐渐完善。34 表4.3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纯技术效率PTE)20112012201320142015平均值北京111111天津111111河北0.9340.8601110.959山西0.98611110.997内蒙古111111辽宁10.9580.967110.985吉林111111黑龙江111111上海111111江苏0.8770.8650.8730.7790.7900.837浙江0.8540.8620.8810.8780.8860.872安徽110.9120.9830.9560.970福建110.8700.9240.8740.934江西111111山东0.9890.9570.90110.9550.960河南111111湖北10.8860.8090.8490.8380.876湖南0.9210.9430.981110.969广东11110.9250.985广西111111海南111111重庆111111四川111111贵州111111云南111111西藏111111陕西0.9960.9430.9180.9410.9440.948甘肃111111青海1110.9790.9970.995宁夏111111新疆111111平均值0.9860.9770.9710.9780.9730.977有效省份数242322242223东部0.9690.9550.9540.9620.9480.957中部0.9880.9790.9630.9790.9740.977西部1.0000.9950.9930.9930.9950.995(3)规模效率分析规模效率可以说明决策单元的实际规模是否有效,反映教育资源在最大产出35 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上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的投入量之比,规模效率值越接近1表示规模越优,可以由此衡量在投入导向下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是否处于最优规模(李刚和邓峰,2016[57])。评价结果如表4-4所示。从各省2011年至2015年五年的测评结果来看,规模效率值均为1的有18个省份,占全国数量的52%,表示这18个省的规模效率均达到最优。规模效率平均值在0.9—1之间的有13个省,这五年期间规模效率平均值最低的是河北,为0.949。从五年里各省的效率值与全国均值相比较来看,2011年至2015年规模效率有效的省份分别为23、23、20、22、22个。2011年至2015规模效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分别为6个、5个、8个、6个、4个,其中,2011年规模效率值最低的是辽宁,2012年最低的是湖南,2013年最低的是河北,2014年最低的是青海,2015年最低的是河北。从规模效率值的变化情况来看,有5个省呈规模效益递增的状态,分别是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青海,表示其投入比例的增幅小于产出比例的增加,仍需要增加义务教育投入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产出。有4个省呈规模报酬递减的状态,分别是河北、安徽、广东、陕西,表示其产出比例的增幅小于投入比例的增幅,要适当控制义务教育的办学规模,避免因办学资源的盲目投入而造成浪费,需要进一步调整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其余省份保持规模效益不变的状态。从区域来看,五年期间东部地区规模效益值在从0.992下降到0.989,中部地区规模效益值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西部地区规模效益值从最优下降到到了0.997,总体上西部地区规模效益值最大,中部次之。表4.4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SE)20112012201320142015平均值北京111111-天津111111-河北110.8970.9450.9040.949drs山西0.97311110.995-内蒙古111111-辽宁0.9610.9900.982110.987-吉林111111-黑龙江111111-上海111111-江苏0.9940.9980.9770.9970.9970.993irs浙江0.9830.9900.9880.9870.9940.988irs安徽110.9820.9910.9980.994drs福建0.9990.9930.9950.9880.9970.994irs36 江西111111-山东0.9720.9780.997110.989-河南111111-湖北10.9980.9990.9980.9900.997irs湖南0.9660.9770.933110.975-广东110.9610.9680.9730.980drs广西111111-海南111111-重庆111111-四川111111-贵州111111-云南111111-西藏111111-陕西0.9990.9970.9570.9970.9960.989drs甘肃111111-青海1110.9370.9110.970irs宁夏111111-新疆111111-平均值0.9950.9970.9890.9940.9920.993有效省份数232320222222东部0.9920.9950.9820.9900.9880.989中部0.9920.9970.9890.9990.9990.995西部1.0001.0000.9960.9950.9920.9974.2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前一小节通过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EA模型得出了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值,并对此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发现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接下来为了分析造成地区差异的原因,本文提出影响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假设,再根据DEA实证分析得出的效率值为基础,利用Tobit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提出的假设。4.2.1影响因素的假设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的运行环境和特点,本文认为影响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如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城镇化水平的高低、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学校的办学条件及高职称教师所占的比重等。结合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于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假设:假设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37 我国义务教育事业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能体现地方政府在教育中的财政投入,因此本文认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有影响,故提出假设一。假设二: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城镇化的发展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人口转化的过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会给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流动带来影响,因此本文假设城镇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假设三: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越高,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是衡量地区政府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情况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该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提出假设三是基于生均教育经费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及学校的办学设施条件,这对于高质量地培养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假设三。假设四: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规模越大,则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本文认为,一般情况下,农村小规模学校会更容易出现规模不经济和管理涣散,办学条件落后和教育质量低下等问题,而规模较大的农村中小学校,其相对应的教育教学设施较完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相对更好,因此提出假设四。假设五:农村中小学高职称教师所占比重越大,其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越高。职称是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高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重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故提出假设五。4.2.2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1)变量选取由于DEA实证分析得出的效率值在(0,1)之间,属于截断数据,Tobit模型能进行截断回归。因此进行为了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选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1)、城镇化水平(P2)、生均教育经费指数(P3)、学校办学规模(P4)、师资水平(P5)这五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将纯技术效率(PTE)作为因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P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为了能在宏观层面上很好的衡量地区经济实力,该观测变量采用各省人均GDP、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三个变量,但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关系,因此需要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这三个变量进行合并,成为一个综合指标。利用SPSS19.0对这三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下:38 表4.5相关矩阵GDPCONSUMPTIONINCOMEGDP1.0000.9120.897CONSUMPTION0.9121.0000.959INCOME0.8970.9591.000从表4-5的原始系数矩阵中我们可以看出,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强相关性,因此需要进行因子分析。表4.6KOM和Bartlett检验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0.759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659.271df3Sig0.000表4-6结果显示,KOM统计量的值为0.759>0.5,说明三个变量之间的信息重叠量较大。Bartlett球形检验中的sig值0.000<0.05,说明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因子分析。表4.7解释的总方差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平方和载入合计方差的%累计%合计方差的%累计%12.84594.83494.8342.19594.83494.83420.1153.82598.65930.0401.341100.000表4.7运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方法,在3个变量中提取一个因子之后,贡献率为94.834%,结果显著,提出的1个公共因子较好的反映了原先三个变量的方差。表4.8成分得分系数矩阵F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分1人均GDP(GDP)0.338人均消费水平(CONSUMPTION)0.345人均纯收入(INCOME)0.34439 表4-8显示了各成分得分系数,因此得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这个综合指标的计算公式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1)=0.338*GDP+0.345*CONSUMPTION+0.344*INCOMEP2:城镇化水平。该变量用各省的城镇化率来表示。P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该变量主要用各省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重来表示。P4:学校办学规模。该变量用固定资产总额来表示。P5:师资水平。该变量用各省农村地区的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重来表示。计算公式为:农村小学高职称教师比=小学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小学专任教师数量,农村初中高职称教师比=初中一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数量/初中专任教师数。(2)数据来源Tobit模型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2-2016)、《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2-2016)和《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2015),并通过相关计算整理而得。4.2.3Tobit实证分析以2011年至2015年期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效率(PTE)为因变量,以各地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学校办学规模、和师资水平五个指标为自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其中,y代表通过DEA模型计算出来第i个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技i术效率值。*ybPbPbPbPbPCi1122334455**y,y1iiyi*1,y1i(4.1)为了消除共线性,本文利用stata12.0对Tobit自变量的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由于Tobit模型的原始数据是31个省的面板数据,通常实际研究中,面板数据的相关性非常强,一旦出现遗漏变量,对模型结果的影响非常大,而这种影响的大小取决于遗漏掉的解释变量与保留的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需要对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观察该模型是随机效应模型还是固定效应模型。本文采用Eviews6.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40 Hausman检验,表4-9结果显示,统计量为13.175,P值0.0218<0.05,即拒绝原假设,应当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表4.9Hausman检验结果CorrelatedRandomEffects-HausmanTestPool:POOLMODELTestcross-sectionrandomeffectsTestSummaryChi-Sq.StatisticChi-Sq.d.fProbCross-sectionrandom13.17533350.0218将处理过的数据结果通过Eviews6.0软件导入到Tobit模型,见表4-10。表4.10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影响因素分析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z-StatisticProb***常数项1.5528720.13050411.899040.0000**生均教育经费指数0.0599270.0245092.4451470.0145师资水平—0.0153930.015823—0.9728310.3306***地区经济发展水平—0.0983000.019871—4.9467920.0000***城镇化水平0.1173530.0364153.2226430.0013*学校办学规模—0.0093560.005207—1.7966750.0724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下显著接下来根据Tobit模型回归结果,从显著性的角度分析,逐一分析影响因素假设的验证结果:(1)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098300,P值几乎接近0,表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1%的水平下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呈显著的负相关作用,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并没能带动该地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的提高。这种情况不难理解,以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为例,其经济实力很强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也足够多,但可能管理制度水平不完善,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个结果也提醒我们,要充分重视对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假设一不成立。(2)城镇化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117353,P值为0.0013,表示城镇化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纯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影响,城镇化率提高1个单元,农村义务41 教育资源的纯技术效率值将提升0.117%。新型城镇化提出以来,城镇化更注重提高人口的质量,而义务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人口质量的途径之一。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基数大,水平高,这是由于我国过去区域发展战略的差异化所导致的,但近年来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发展速度却比东部地区要快。长远的来看,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将会有效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所以假设三成立。(3)农村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果显示,生均教育经费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59927,P值为0.0145,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技术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以西部地区为例,自2008年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以来,国家在财政拨款、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有意识地向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倾斜,在收集Tobit原始数据的时候发现,2011至2015年期间,西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农村义生均教育经费指数都高于东部沿地区,而西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也高于东、中部地区,这也说明了生均教育经费数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技术效率值是正相关的,因此假设三成立。(4)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负向影响。结果显示,学校办学规模的相关系数为—0.009356,P值0.0724,说明学校办学规模与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纯技术效率值在10%的水平下呈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弱。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以来,大量的撤点并校导致农村校舍出现闲置和浪费,再加上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农村生源涌入城镇,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浪费和城镇学校教育资源短缺的不合理现象。从数据上看,像山东、安徽等省份农村小学和初中的办学规模远远大于海南和宁夏,但其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却较低,意味着学校规模过大,办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所以假设三不成立,这也提醒政府相关部门,在城乡人口流动的速度加快的背景下,对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学点、学校的办学规模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不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规模的标准化,使办学规模适度,更好地产生规模经济,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5)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无显著影响。本文提出的假设是农村中小学高职称教师占比会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的影响,而回归结果显示是不相关,究其原因,是由我国农村中小学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师资发展极不平衡,投入更多的高职称教师并不能在短期内带来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显著提升,普通专任教师就能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力所能及的辅导,而高职称教师占比只需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即可,不需盲目扩大农村中小学高职称教师的比重,因此假设五不成立。42 第5章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结构转型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促使农村义务教育紧跟改革步伐、城乡义务教育得到公平发展,其关键还在于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本文对我国2011年-2015年义务教育资源的城乡投入的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构建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投入与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我国31个省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对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及相关对策建议。5.1主要结论(1)我国在2011-2015年期间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投入总量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并且已经连续5年超过4%,其中城乡地区小学和初中生均财政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总体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办学条件如校舍面积、教学资源和设备等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农村学校的一些办学设施的质量仍有待改善,如农村危房面积远大于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着优质教师资源大量流向城镇的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有待提高,城乡之间师资水平差异的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由于城镇优质教育环境的吸引,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的生源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加快,数据显示,农村小学生源大体上处于稳定的状态,农村初中生源大量流入城镇,因此需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初中办学体制,为农村初中也提供同等的优质教育环境。(2)2011年至2015年,我国各省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值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纯技术效率低下造成的。例如江苏、浙江、湖北的规模效率均值都在0.9以上且接近1,而他们的纯技术效率值均在0.8至0.9之间,从而导致总技术效率值低下。要对义务教育办学规模进行合理布局,例如江苏、浙江、福建、湖北、青海五个省的规模效益呈递增的状态,需要增加义务教育投入资源才能获得更好的产出。河北、安徽、广东、陕西四个省规模报酬呈递减的状态,因此要适当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避免浪费。总的来看,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投入是必要的,但绝不只是简单的增加各项投入而已,如果不重视对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的投入就只会造成浪费,因此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3)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办学规模,师资水平对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43 并无显著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学校办学规模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是负相关的,可见,并不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也越高,在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更应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2011年—2015年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使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不再只关住“量”,更多的关注提高城镇化的“质”,长期来看,新型城镇化给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带来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而非冲击。5.2政策建议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规模保障机制(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由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总量增长到保障义务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这意味着国家在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时,要对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行动态调整,既要考虑农村义务教育总体发展,也要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教育要想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题的新阶段,就必须制定教育标准保障,这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要求。《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完善投入监督机制,提高教育投入绩效和使用效率。从各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来看,尽管国家向中西部农村义务投入逐渐增多,但事实上,东部发达地区的各项投入总额远高于西部地区。由DEA实证结果可知,西部地区规模效率均值最优,为0.997,中部次之为0.995,东部最低。这反映总量指标难以评价省域教育经费合理利用程度,而是要建立基于质量保证的财政投入稳定机制,并随着财政实力的增长,不断促进公平(周洪宇,2017[58])。因此,可以通过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城市义务教育奖励补政策,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谷雨,2016[59])。(2)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教育投入的相关补助政策都在逐渐向农村倾斜,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的重心已经由数量投资向质量投资逐步转移,现阶段制约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的主要问题不再主要是经费问题,更多的是教育质量问题。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之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多的是关注起点公平,即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现阶段,我国“普九”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开始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即学生能否平等地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因44 此,有必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监督机制。首先,建立动态的义务教育评价标准,评价标准既要符合国家义务教育培养的要求,也要与当地实际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其次,设立农村义务教育绩效评估体系。最后,定期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质量情况进行评估,可以通过进行问卷调查、定期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建立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质量评估机制。2.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建设尽管目前我国实现了财政性教育投入占GDP比例4%的目标,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突出问题,但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分割结构特征,导致很多社会政策都向城市倾斜,例如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农村地区都有明显的滞后性,由于地区发展的差异等因素,目前有些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程度仍远远落后全国平均水平。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既要保证实现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同时也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制度进行完善。(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资监督机制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是一项多层次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投入监督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一些地区教育资金浪费和被挤占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要逐步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能力。第一,要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编实项目经费支出,实现专款专用,提高预算执行率,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第二,要坚持依法管理国家财政经费,完善相关纪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村义务办学经费使用评价机制,避免经费的浪费。第三,加强对教育经费专项投入的绩效评价,确保教育投入资金的使用安全且有效。(2)定期对农村经费使用效率进行考核要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管理能力,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制定一个考核标准。可以定期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规模配置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育经费的规模与配置,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避免浪费。加强经费管理的法制化和责任追究制度,从法律上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不断规范农村教育经费的使用,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真正的用在刀刃上,并且时刻接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建对侵占、挪用以擅自改变经费用途等行为,要追求其相应的责任。3.坚持农村师资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另一个侧重点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发展不平衡,45 城乡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两极分化严重。农村地区条件差的学校教师资源急缺,在职教师也纷纷向城镇调入,而城镇中小学又人满为患,教师超额超标的现象屡见不鲜。城镇化的加快,农村撤点并校的实施导致偏远地区农村教师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因此,在城镇化及城乡教育一体化机制的背景下,需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1)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从国家层面上看,要积极完善城乡教师流动的相关法规政策。可以学习发达国家例如日本的“教师轮换制”,鼓励城镇教师到基层农村中小学任教,促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流动,通过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持农村优秀教师相对稳定。不断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在职称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努力实现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从地方层面上看,一是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和有志青年投身到农村教育事业,提升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农村学校“留”不住人,待遇跟不上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除了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津贴补贴的方式,让位于偏远贫苦地区学校的教师津贴高于城镇地区,促使各种福利待遇向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倾斜。(2)全面提升农村教师能力素质和师德水平要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并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时间,促使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例如2015年开始实施的“国培计划”,旨在大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教师校长培训,鼓励农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张旭,2015[60])。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农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此外,还可以开展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例如可以把教师的职业道德纳入到培训和管理的过程,把考核、监督和奖惩三种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4.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空间布局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主动调整义务教育办学规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是可以进行帕累托改进的,学校可以通过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布局调整等相关改革措施。例如农村“撤点并校”这一举措的目的旨在严格控制小规模学校,将学生和师资集中起来进行扩大,有利于更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但如果把“撤点并校”当做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工具,盲目超前地进行布局调整,就违背了这一行为的初衷。为此,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46 见》,合理地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实现城镇化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良性互动。(1)完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相关制度例如东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比中西部地区要多,但总技术效率值却不高,这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值低所导致的,而纯技术效率低下反映了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关制度的不完善,因此,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相关制度,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的发展观念,不要让“以城市为取向”的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观念占主导地位,应该要有意识地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在城乡之间均衡地配置师资、校舍、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教育资源。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学校的撤销合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在对农村学校的空间布局上要合理分配和调整,进行科学的规划,制定详细方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申请、审核和审批等相关程序进行严格把控[61],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创造条件,避免浪费公共教育资源。(2)因地制宜地调整义务教育资源分配近些年,农村义务教育办学出现了一些“空心化”的现象,是指大量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到城镇就读,到时农村学校在校生锐减,甚至一些农村学校出现了“空校”的现象,而同时城镇学校出现“大班额”的拥挤问题。这种现象不仅加剧了义务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还给城镇的学校及教育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的调整,首先要考虑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口流动的情况,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其次又要兼顾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教育条件保障、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对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合理布局(刘利民,2012[62])。对学龄人口多的农村学校,适当扩大办学规模,对一些生源逐渐减少的农村小规模学校,适当缩减教育资源投入,控制办学规模,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最后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规划布局进行动态监测,有必要的时候要不断地进行审核和调整,避免出现资源空置的现象。(3)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进行标准化管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也是关乎着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一个方面,因此,可以根据农村当地的实际发展情况,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对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设施及规模进行标准化管理,例如建设适宜的校舍面积、体育场地面积,根据办学的实际需求配备相应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设备,确保农村中小学办学规模、相关条件和设施达到国家标准,使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逐步达到城镇同等学校水平。“十二五”期间,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重大政策和措施上,国家都向民族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予以倾斜和大力支持,对薄弱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不断推进农村中小学的的数47 字教学与信息化建设,对薄弱学校的教育规模和资源进行改造,尽可能保证城乡之间实现优质义务教育资源共享,确保能为农村学生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条件。5.完善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相关法律法规义务教育资源属于政府管辖配置范围内的公共资源,政府有必要为了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导向职能,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义务教育在区域和校际间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把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放到了一个战略性的高度。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倾斜,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2017年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要加快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细化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中的权责。目前我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造成了地方政府事权责任大,而财权责任小,因此要合理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的责任,中央和省级政府适当下放财权到县级政府,提高县级政府的积极性,使县级政府更有动力去发展农村义务教育。(2)完善对农村弱势群体的义务教育补偿机制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过,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人,提供真正的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赋较低和出生于较不利的社会地位的人们(罗尔斯,2009[63])。在我国,根深蒂固的城乡二元化使教育资源处于城乡分割的状态,严重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因此国家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农村义务教育补偿机制来保障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从而建立更加公平的教育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应在义务教育成本上对农村弱势群体进行差别补偿。政府应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宏观调控,利用专项资金对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进行差别补偿,增加对农村弱势群体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完善对弱势群体的资助政策。在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以及偏远及贫困地区的学龄青少年。对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儿童予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收费方面尽量做到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此外,还可以在义务教育管理、师资、及课程建设方面对农村地区予以支持,建立一系列资助政策来保障弱势群体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48 结束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得农村义务教育又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当前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的目标,就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让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村及偏远贫苦地区。本文在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时发现,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总量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选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5年近5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DEA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各省的资源配置效率值存在差异,为了探寻原因,提出了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假设,接着通过利用DEA分析中得出的PTE值作为因变量,构建Tobit回归模型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研究发现,尽管国家已经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有些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不高,说明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现象,而纯技术效率值低下正是制约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强制度上的优化管理。此外,现阶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农村资源配置效率,而是要更注重办学的规模效益以及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城镇化水平对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正向影响说明,下阶段农村地区要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质量,更好地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本文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2011年之前数据存在统计口径的差异,因此只选择了2011年—2015年这5年间的短面板数据;二是对于DEAP软件测算出的结果,本文只选取了一小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有意义的测算结果没有选取进行说明;三是在利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时,本文可能忽视了其他更有影响的变量,由此可能造成回归结果偏差问题。下阶段,本文作者将收集更多的数据,更多地挖掘DEA分析中有意义的结果,对达到资源配置效率值最优的地区和效率值欠佳的地区做更深入地分析,并且不断完善Tobit模型相关变量的选取,使实证结果更严谨更科学。49 参考文献[1]教育部.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7(2):17-17.[2]许丽英.袁桂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调查与优化对策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6,11:10-12.[3]佚名.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农村教育,2016(z2):16-19.[4]Abbott,Doucouliagos.TheEfficiencyofAustralianUniversities:A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3,22(1):89-97.[5]康宁.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型的基本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11(4):74-79.[6]ThanassoulisE,KortelainenM,JohnesG,etal.Costsandefficiencyof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inEngland:aDEAanalysis[J].JournaloftheOperationalResearchSociety,2011,62(7):1282-1297.[7]郝书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与趋势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12(8):10-12.[8]JoanicjuszNazarko,JonasSaparauskasJ.ApplicationofDEAmethodinefficiencyevaluationofpublic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J].TechnologicalandEconomicdevelopmentofEconomy,2014,20(1):25-44.[9]BessentA.DeterminingtheComparativeEfficiencyofSchoolsthrough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Quarterly,1980,(2):57-75.[10]PreetiTyagi,ShivPrasadYadav,S.P.Singh.EfficiencyanalysisofschoolsusingDEA:AcasestudyofUttarPradeshstateinIndia[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2002).[11]沈有禄.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公平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16-21.[12]TsakiridouH,StergiouK.EvaluatingtheEfficiencyofPrimarySchoolEducation[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dvancedResearch.2013.[13]金玲.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探析[J].学理论,2014(31):117-118.[14]贾婷月.公共基础教育配置效率:资源优化还是资源浪费[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7,19(1):49-60.[15]王惠.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1:002.[16]Castro-Leal,F.PovertyandinequalityinthedistributionofpubliceducationspendinginSouthAfrica[J].WashingtonDC:WorldBank,1996.[17]JMalczewski,MJackson.Multicriteriaspatialallocationofeducationalresources:anoverview[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s,2000,34(3):219-23550 [18]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5.[19]徐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产权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3(2):39-44.[20]BarrowMeasuringlocaleducationauthorityPerformance[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91,(1):19-27.[21]CooperST,CohnE.EstimationofafrontierproductionfunctionfortheSouthCarolinaeducationalprocess[J].EconomicsofEducationReview,1997,16(3):313-327.[22]薛海平,王蓉.我国义务教育公平研究——教育生产函数的视角[J].教育与经济,2009(3):1-9.[23]CooperW.SomeStatisticalandDEAEvaluationsofRelativeefficienciesofPublicandPrivateInstitutionsofHigherLeaning[J].SocialEconomicPlanningSeienee,1989,22(6):259-269.[24]LudwinW.AssessingProductivitywithDataEnvelopmentAnalysis[J].PublicProductivityReview,1989(12):361-372.[25]BorgeLE,NaperLR.EfficiencyPotentialandEfficiencyVariationinNorwegianLowerSecondarySchools[J].Finanzarchiv,2006,62(2):221-249.[26]刘海燕.中国各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DEA聚类分析研究[J].求索,2007(8):117-119.[27]申亚民,闫荣国.基于复合DEA模型的西安市中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证分析[J].唐都学刊,2014,30(3):117-128.[28]尹鹏,赵鹏程.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调适[J].求索,2004(12):175-176.[29][31]方铭琳.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源配置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7(19):9-11[30]沈有禄.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实证研究——湖北、甘肃、北京小学教师队伍状况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2007,23(1):55-59.[32]焦小英.关注农村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教育公平[J].当代教育论坛,2008(4):8-9.[33]李玲,陶蕾.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及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J].中国教育学刊,2015(4):53-58.[34]杨斌,温涛.中国各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9,30(1):29-37.[35]朱新春.健康的城镇化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5(2):150-154.[36]王忠惠.“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机制[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6):1-3.[37]丁学森,邬志辉.新型城镇化下对城市义务教育资源承载力的省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5(3):21-25.[38张志强.公共财政与文化发展[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09(1):214-232.[39]郭丽莉,韩丽萍,王迪.教育民营化的多维审视[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14-16.51 [40]邹宗根.农村垃圾处理的运营机制创新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41]郑南辉.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均衡在广州市郊区的实践和探索—以番禺区为例[D].兰州大学,2009.[42]王善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J].教育与经济,1997(3):1-6.[43]姜海湖.也谈留住人才[J].人力资源管理,2012(9):43-45.[44]瞿竟成.广州军区联勤第X分部干部绩效考核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45]谢家训.关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1999(3):31-35.[46]孙浩.对教育资源短缺和浪费问题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0.[47]杨会良,张朝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演变、特征与政策建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7(4):27-33.[48]邬志辉.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9]江帆.效率价值的区别与契合—在合同法与经济法之间[J].法制与经济旬刊,2009(11):30-31.[50]岳晶晶.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D].西北大学,2011.[51][53]刘经纬.我国部属高校国库资金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6.[52]成刚.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与MaxDEA软件[J].2014.[54]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J].基础教育参考,2014(3):11-13.[55]佚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的修缮和改造工作[J].人民教育,1986(9):9.[56]龙文佳.“新机制”政策对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均衡配置影响的实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57]李刚,邓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实证研究—基于DEA-Tobit模型[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22-27.[58]周洪宇.论制定实施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四个要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9]谷雨.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J].致富天地,2016(1):24-24.[60]张旭.寻求农村教师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与着力点—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为例[J].当代教师教育,2015(3):18-23.[61]佚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国办发[2012]48号[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2(22):14-15.[62]刘利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J].求是,2012(23):4-6.[63]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52 致谢一转眼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已接近尾声,不知不觉我已在湘潭大学度过了七年的时光,也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最美好、收获颇多的时光,两千五百多个日日夜夜就这样从我身边悄悄溜走。离别湘大的日子越来越近,回首过去几年的求学光阴,心中思绪万千,有对母校七年培育之恩的感谢,更有对恩师和同窗的不舍。此时此刻,心中有对未来的希望,也有对过往的缅怀,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我生命中最美好的节点。借此机会,我要在这里对所有关心我、帮助我、教导我的老师、同学及家人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首先,我要对我的导师朱健副教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感谢朱老师在我硕士研究生期间对我的关怀和帮助,朱健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和蔼可亲的老师,我在学业上的进步、思想的成熟得益于导师不懈的的教诲。朱老师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对我的论文严格把关,循循善诱,从我论文的选题、开题和修改到最后即将定稿,耗费了导师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导师的热情和良苦用心也鼓励着我,增强了我科研写作的信心。同时,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师母王辉副教授,从我小论文的研究方向,到我毕业论文的修改,王老师不厌其烦地给予了我很多细节上的指导,生活中也给予了很多关怀和帮助。在此,我衷心的祝愿我的导师朱健老师和师母王辉老师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美满。其次,我要感谢商学院所有的老师们,尤其是硕士学习生活中授予我很多知识的任课老师。感谢郭新华老师、刘望老师、高青松老师、廖湘阳老师、陈湘满老师、刘巨钦老师、邹薇老师、王庆安老师、李海海老师以及答辩组各位老师们,在开题报告和中期答辩上给予我的帮助!正是他们的辛勤指导,使我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受到了很多的启迪,也是在他们的帮助下,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在此,我向各位老师们致以我真诚的感谢,也祝商学院所有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再次,我要感谢可爱的同学们,尤其是我的室友们,感谢她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和包容,使我的生活充满欢乐,感谢我的同门师妹们在我学术和生活上的帮助,与她们的友谊将会是我这三年来一笔宝贵的财富。最后,我要由衷的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支持和理解,是你们含辛茹苦的将我养大,默默付出,供我读书,是你们给了我最温暖的港湾让我快乐的成长,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想对你们说一句辛苦了。愿有前程可奔赴,亦有岁月可回首,未来仍需砥砺前行,才能青春无悔!贺适2018年6月5日53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一、个人简历贺适,女,汉族,1993年5月生,中共党员,湖南衡阳人。2011年9月至2015年6月就读于湘潭大学兴湘学院会计学专业,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就读于湘潭大学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二、学习与科研情况(1)学术论文1)朱健,贺适.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基本依据、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大学:研究版,2016(11).2)朱健,贺适,王辉.人力资本与区域产业结构耦合关系实证研究—基于湖南省13个地级城市的数据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47.(2)参与的课题1)参与朱健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知识三角视角生态系统的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与政策工具研究”(项目批准号:16YJC880115)2)参与朱健副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户籍制度改革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机制及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7BJL049)(3)参加的学术会议2016年7月参加于湘潭大学举办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暑期学校。5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