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

ID:34568183

大小:4.98 MB

页数:54页

时间:2019-03-08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_第1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_第2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_第3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_第4页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高分辨磁共振及阴阳类证分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特别加以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致谢。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蚓日期:j晰年F月谚H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广州中医药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广州中医药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

2、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印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囊华年s月如论文导师签名纽。摘要IIlllIlllIIllIlllIIIIIY2623469目的:应用3.O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HR-MRI)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脉管壁和斑块特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对动脉管壁和斑块性质的影响;同时观察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阴阳类证分型与其影像学相关指标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1.回顾性的分析2

3、011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已行3.OTHR-MRI检查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HR-MRI资料。对所纳入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狭窄部位、临床症状、阴阳类证及斑块性质进行频数分布描述性分析。2.根据HR—MRI扫描结果粗略测量出动脉最狭窄处及参考处血管面积(VA),计算出重构率RI=最狭窄处VA/参考处VA,设定RI≥1.05为PR组,RI<1.05为非PR组,对比分析两组之间性别、年龄、危险因素、狭窄部位、临床症状及斑块性质是否存在差异。3.对所纳入患者中已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并于手术前后均有行HR—MRI检查患者的

4、手术前后3.0THR—MRI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颅内动脉管壁和斑块性质的变化。4.对符合纳入标准患者的阴阳类证分型进行构成比分析,并对阴阳类证与某些影像学指标的关系予以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其中男性17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59.27±8.795岁;脑梗死患者15例,TIA患者7例;BA狭窄12例,MCA狭窄10例;合并高血压病17例,糖尿病10例,血脂异常14例,既往卒中6例,有吸烟者11例:其中阴类证患者16例,阳类证患者6例。22例患者的靶病变处HR—MRI上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偏心斑块;在TIWI上,2

5、例可见点状低信号,提示钙化可能,l例可见斑块内高信号,考虑斑块内出血可能;15例在T2WI上可见临近管腔的高信号带,考虑为纤维帽成分;7例在压脂像上可见斑块内信号明显抑制,考虑斑块内脂质核心形成;注射对比剂后,16例在CE—T1WI像上可见强化。2.本研究22例患者中,狭窄处血管正性重构15例,非正性重构7例。PR组与非PR组之间危险因素的比较中,PR组糖尿病患者更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O.045)。两组之问年龄、性别、其他危险因素、狭窄部位及临床症状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R组与非PR组之间斑块性质的比较显示,PR组可见更多的脂质核心及强化,两者之

6、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本研究22例患者中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7例,行单纯Gateway球囊扩张治疗l例,行Gateway球囊扩张+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6例。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病例,手术后HR-MRI可见斑块性质变得不稳定。6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其中l例术后HR-MRI提示斑块可能存在变形和移位,斑块性质同术前,仍不稳定;1例术后HR-MR[提示仍有偏心斑块存在,但性质较稳定;4例术后HR—MRI提示斑块消失,管腔通畅,支架与血管内膜融合良好。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在半年以上,均没有再发生同一动脉供血区的缺血和卒中事件

7、。4.本研究中阴类证患者共16例,阳类证患者共6例。阴阳类证与性别、年龄、不同卒中危险因素、狭窄部位、斑块性质及血管重构型之间的关系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一定程度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显示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性质,并通过压脂成像及增强扫描成像可以对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初步的评估,但其准确性有待提高。2.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中PR更为多见,相比之下非PR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确实存在。糖尿病有可能是导致PR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在PR患者中可以见到更多的斑块内脂质核心及斑块强化,提示正性重构的斑块不稳定。3.单纯球囊

8、扩张可改变颅内动脉管壁的结构,可能使斑块变得不稳定。支架成形术由于支架的贴附作用,对保持管壁结构的稳定性有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