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385693
大小:2.03 MB
页数:60页
时间:2019-03-05
《汉英名词动用的认知对比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汉英名词动用的认知对比研究ACognitiveandContrastiveAnalysisofChinese-EnglishDenominalVerbs作者姓名:肖红芳学科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魏在江教授西安2013万方数据本论文由肖红芳在其导师魏在江的指导下撰写而成,经论文答辩委员会评审、答辩,该论文达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水平。导师:答辩主席:日期研究生部主任:ii万方数据独创性声明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我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2、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他人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iii万方数据知识产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西安外国语大学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西安外国语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5年以内(自办理离校手续之日起),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文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3、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iv万方数据摘要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对汉英名词动用现象进行对比研究。不管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名词动用都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语言上的创新。全文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名词动用的基本概念,确定本文的写作目的,并阐述选题缘由。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从语法、语用、认知、对比等四个视角对国内外名词动用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前人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第三章对名词动用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主要从语言因素、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来,语言能力和人类的认知能力、大脑思维活动密切相关,语言的
4、使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大脑认知机制作用的结果。名词动用是人们为适应交际产生的一种语言创新现象,其本质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认知因素是名词动用产生的最为本质的原因。第四章以认知因素中的转喻和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汉英名词动用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转喻是名词动用的基本认知机制,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转喻是基于人类自身体验的一种概念认知机制。转喻思维在话语生成与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名词动用是事件图式转喻,理想化认知模型在转喻的生成和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根据理想化认知模型将名词动用分为六大类,并举例进行分析。名词转用为动词的过程中,转喻和隐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转喻和隐喻是
5、一个连续体,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分析了转喻和隐喻在名词动用中的互动表现。第五章对汉英名词动用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对分类标准进行对比,主要以Clark&Clark与Dirven两人的分类标准为主;然后分析汉语和英语名词动用现象的异同,重点分析两者的差异之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六章为结论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及意义,提出今后名词动用研究的前景。本文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转喻理论和隐喻理论,动态地考察汉英名词动用现象,并对汉英名词动用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达到提升对名词动用现象和人类认知规律的认识,推动本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关键词:名词动用;转喻;隐喻;对比v万方数据A
6、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cognitivelinguistics,thepapermakesacontrastivestudybetweenEnglishandChinesedenominalverbs.Denominalverbisacommonlinguisticphenomenon,bothinEnglishandChinese.Itisaninnovationofthelanguage.Thepaperconsistsofsixchapters.Thefirstchapterintroducesthebasicconceptofdenom
7、inalverb,thatis,thephenomenonofusingnounsasverbs.Thentheobject,aimandtaskofstudyhavebeensettled.Chaptertwoistheliteraturereview,inwhichwemakearetrospectionofdenominalverbsfromfourperspectives,thatis,theperspectiveofgrammar,pragmatic,cognitiveandcon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