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4275316
大小:50.9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3-04
《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银行如何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风险银行既要严格把控住产能过剩而引发的融资风险,又要积极支持、帮助和促进产能过剩行业的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包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转型和技术工艺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改造调整。这既是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也是防范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措施。在现行的投融资体制下,每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银行的融资,差异只是对银行融资需求的大小,期限的长短。如果对产能过剩行业简单化地采取一刀切的办法,不仅会对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而且还会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带来很大影响。这对银行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把控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所以银行既要避免过于谨慎而失去市
2、场机会,又要防止因过于激进,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融资过多而带来的潜在风险。>>了解更多相关知识请点击合时代第一,银行要设置行业的融资限额,防范行业集中度风险。银行的行业融资限额就是对一个行业融资的最大风险承受额,是避免行业融资过度集中风险的重要举措。每个行业的发展都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是整个经济运行的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市场生存和发展空间。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有潜在的风险,因此银行对其都应设定行业融资限额,不能顺其自然,更不能盲目投放。实行行业融资限额控制,就是要实行总量控制,即便是行业中最优的客户要增加融资,行业融资限额也不能随意突破。还
3、要在总量限额内不断优化结构,好中选优,及早退出风险相对大、收益相对小的融资业务。但对每个行业的融资限额并不是平均设定的,而是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及发展战略来确定。由于每家银行的风险偏好不同、发展战略不同,融资投向的结构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整个经济呈上行时期,市场前景被人们普遍看好的情况下,能否对一些产能存在潜在过剩的行业采取谨慎的信贷政策,确定较审慎的行业融资限额,是银行稳健经营的具体表现,也是风险识别能力的主要体现。在这里要特别关注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固定资本占比大,且具有很强专用性的基础材料行业,由于其受产能过剩的影响相对较大,调整的成本较高,一
4、旦产能闲置就很难压缩或改作他用,因此银行对这些领域的融资更要有严格的行业限额控制。事实上,行业融资限额的确定,并不只是看其现实的产能是否过剩、是否有设备闲置,还要看产能的质量、效率等经济技术指标以及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前景等相关情况及其影响程度。银行要避免产能过剩带来的风险,就是对产能不过剩的行业也不宜设定过大的行业融资限额。第二,确定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银行要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动态,前瞻性地对部分存在投资较热、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激烈的行业进行研究分析,全面了解行业风险状况,根据不同行业的产能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融资准入的标准和要求。银行既不能不
5、顾某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过度提供融资;也不能因这些行业产能过剩,就对该行业内所有企业都不给融资了。而是要通过对行业特性的经济、技术、市场需求、管理等指标的深度分析,来确定本行对不同行业的客户融资准入标准和风险管理要求,控制对过剩或潜在过剩行业的融资增长,提升对行业融资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控制能力。对产能过剩行业中的那些引领行业发展、技术先进、管理优秀的企业;或产品结构比较好能适销对路、技术工艺先进、节能环保、生产成本较低,仍能保持盈利增长的企业,都应成为银行融资支持的重点。对单纯扩大产能、不符合本行风险偏好和信贷布局要求的融资不予支持。尤其是因某些地方政府的GDP偏好
6、,依赖地方政府直接推动的,一些缺乏资源、物流、成本等优势的,低水平简单复制同类技术工艺来扩大产能且投资又很大的项目,则要严格控制对其的融资。对技术工艺落后、生产成本高、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对虽然技术工艺先进,但管理效率低下、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的客户融资也要退出或不予新增融资。总之,面对复杂的经营环境,银行的信贷政策和融资策略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行业予以融资支持,对不熟悉的行业或领域要谨慎,不宜贸然大量投放融资;对熟悉的行业也不是不加区别的全都支持,而是要在其中选择一批优秀的企业或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企业给予融资支持;对优秀或有优势的企业也还要注意融资
7、总量和同业占比;对行业地位一般的企业要从严控制融资的过快增长,就是风险较低的业务也要严格控制融资总量。第三,创新金融工具,帮助产能过剩行业兼并整合。现在的产能过剩行业,从总量上看,确实很大,但从个体上看,生产规模又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生产经营成本高、效率低。这对银行来说,既是风险,又是机遇。银行应充分发挥其信息、资金、人才的优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校正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积极帮助优势企业利用自身的或技术优势、或产品优势、或资源优势、或人才优势等,实施跨省区、跨境跨国、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把优的做强、把好的做大,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升单体企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