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河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申请书项目类别:课程建设项目名称: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人才模式的研究项目主持人:李其廉项目申请额度:伍仟元项目执行期限:2010.5-2012.5所在单位:建工学院通讯地址:河北科技大学新校区建工楼A312联系电话:13831126599填表日期:2010.1.9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二○○五年制6项目名称多专业双课堂个性化培养土木人才模式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姓名李其廉性别男出生年月1965.10民族汉职称高工职务学位硕士专业领域结构工程主要教学工作经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2007
2、-2008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51、05290建工学院2008-2009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61、06290建工学院2008-2009建筑结构与检测加固土木061、062、L061、L06224建工学院2009-2010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土木071、072、07396建工学院与本项目相关的近期主要教学和科研成果(注明项目来源、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或出版时间、获奖情况)1、地方院校土建类实用创新人才“双课堂双导师个性化”培养模式研究省教育厅2、ZHANGChunhui,LIQilian,DUShoujun.S
3、tudyonEvaluationandDecision-MakingSystemofMineDamageBasedonGIS.The3thInernationalSymposiumonModenMining&SafetyTechnologyProceedings.2008,8.China,LiaoningFuxin.CoalIndustryPublishingHouse.pp:724-728.(ISTP收录)3、“基坑开挖卸荷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市建设局4、“四角锥网架结构损伤动力检测方法研究”省建设厅5、“石家
4、庄市雨水利用及雨洪防治研究”市水利局6项目主要成员姓名年龄职称工作单位专业领域签名位翠霞28助教建工学院结构工程刘卫然32讲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杜守军51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张丽梅29副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靳静30讲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郭亚然29助教建工学院建筑历史及其理论董洁27助教建工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岳宏亮30助教建工学院结构工程马坤茹42高工建工学院暖通空调赵全胜41副教授建工学院结构工程张春会35副教授建工学院岩土工程项目主要成员与本项目相关的近期主要教学研究、科研成果(注明项目来源、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发表刊物或出版
5、单位、发表或出版时间、获奖情况)1.位翠霞:第六届河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讲课三等奖;2009-2010-1:《混凝土与砌体结构》评为“示范课堂”。2.ZHANGChunhui,YUGuangming,SONGQi&GUOHaiyan.ResearchonEvaluationSystemofMineSubsidenceDamageBasedonGIS.In:LIShengcai,WANGYajun,HUANGPin,eds.PROGRESSIN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VOL.V).Shaoxing:S
6、CIECEPRESS,2005.775-780.(ISTP,BDJ32).3.张春会.非均匀、随机裂隙展布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煤炭学报.2009,34(11):1460-1464.4.张春会,于永江,岳宏亮,赵全胜.随机分布裂隙煤岩体模型及其应用.岩土力学.2010,35(1):265-270.5.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矿山开采沉陷灾害预警系统研究(07276947)6.河北省建设厅项目“基坑开挖卸荷土体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及数据模拟”,项目编号2008-231。61、本项目国内外工作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根据1998年10月教育部颁
7、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和"大土木、大工程"的思想指导下,原来的结构、桥梁、道路、岩土、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这一调整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适应能力,较广专业视野的土木工程专门人才,以满足我国工程建设需要、同时与国际接轨提供了更合理的专业路径。但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状况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高等院校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不能“零对接”,教学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浪费严重。高等院校在教育部思想指导下,培养的毕业生过分研究
8、型、国际型,所学知识与工作实践脱节,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实际工作。对往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无论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本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上手慢、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往往在其参加工作后,用人单位仍需耗费很多资源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培养,才能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