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71231
大小:55.6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27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高中物理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乔丹(永年县第二中学河北永年057150)1.选择与设计充满活力的教学策略学牛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何发挥学牛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是物理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的重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物理课堂活动的,他们能极大地丰富教学过程的生动性、有效性。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就是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为学习而设计教学”,体现“为学牛的发展而教”。充满活力的物理教学策略,在过程与方法上,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既包括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又包括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有意义
2、的接受性学习是学习物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接受性学习中,物理知识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牛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牛是物理知识学习的接受者。接受性学习对于学习以物理事实、物理史实、物理材料、物理名称、物理数据、物理情景为内容的物理陈述性知识是一种有效学习。传统的物理教学也多运用接受性学习的教学策略,但不是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其弊端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物理知识、结论讲清楚,把学牛作为知识的“容器”,要求完完全全地“记下来”,学习的有效性差。新课程要求将这种被动的接受学习改变为积极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正如奥苏贝尔所倡导
3、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通过“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学习”等方式,促进新旧知识的“同化”。形成学牛合作式学习是指学牛在小组或班级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应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牛的交往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学习《行星运动》一课时,讲授人类对太空的认识,如果一味地展示历史资料则显得较为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得到充分调动;如采用让学生分别扮演托密勒、哥白尼、布鲁斯、开普勒等,让他们以戏剧方式诙谐地重演历史,既增加了趣味性,又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同吋也培养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4、的合作意识。又如: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科学家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科学史实。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伽利略通过巧妙的推理、数学逻辑运算、人胆的实验假设成功地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得岀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规律。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讨论,不仅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科学家的伟大人格,而且培养了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式学习是指从课堂教学或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物理知识,促进物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
5、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2•选择与设计“交往”的“开放”的教学策略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信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是把这种交往仅作为“师传生受”的过程。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把这种交往变革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交往,既包括物理需要、物理兴趣、物理知识、物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又包括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往,实现师生互动,在“沟通”与“对话”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加强教材知识与现实
6、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是选择和设计开放的物理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实际上,现实生活世界中蕴藏着巨人的其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物理教育资源。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物理的过程中,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物理教育资源与物理教材知识两者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物理课程中所涉及的力、运动、电路、传感器、电动机、发电机等知识,既是书本物理知识,又是生活中的物理。引导学生从书本的世界走向生活的世界,不仅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激发联想、生成
7、创意。3•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协奏曲。只有选择与设计韵律和谐的物理教学策略,才能奏出美妙的乐章。从吋间进程看,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应有序幕、情境进入、展开、高潮和尾声等环节。情境的“预演”和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是设计韵律和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情境的“预演”就是创设进入学习“课题”的环境氛围。例如:引入“力的分解”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用细线系住一重锤,留出两个线端。我问:“用一根线提与用两根线提相比,哪一种情况线更容易断?”学生会不假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