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3536938
大小:6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2-26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请表项目名称江苏省沿江地区新民居调研及创新设计研究项目所属一级专业门工学项目所属二级专业类土建项目类型()个人项目(√)团队项目项目实施时间起始时间:2009年5月完成时间:2011年5月申请人或申请团队姓名年级学校所在院系/专业联系电话E-mail主持人李曙2007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城市规划15950038078lishu1101@163.com成员王超2007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城市规划18951105652331381
2、189@qq.com导师姓名刘晓平年龄37单位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成果《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本体的设计》建筑师第111期,2004.05;《异乡风景的建筑表达—罗店国际会议中心设计》建筑学报2005.01;《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现象的再思考》新建筑2006.02;《中西城镇建筑文化的当代性交汇—上海一城九镇计划之实践与解析》;建筑与文化论集第8卷/高介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适宜型可持续发展社区初探》建筑学报2008年4期;《当代跨文化建
3、筑传播的研究的理论基础述略》新建筑,2009第2期;《直面现实,回归科学—本土化与国际化思辨中的新建筑方向》新建筑2004年第1期;《聚焦明日的城市栖居——介绍Bo01首届欧洲住宅博览会》时代建筑2002年第6期;《形式源自对话——厦门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设计随笔》建筑学报2002年第4期;《叙事与表情——中小型文化建筑的感性演绎》建筑师98期2001年;《当代公共空间的聚落性构造》时代建筑95年第4期;《“酒”与“瓶”关系的辩证思维——厦门海事法院设计随感》新建筑2001年第3期5一、申请理由(包
4、括自身具备的知识条件、自己的特长、兴趣、已有的实践创新成果等)通过在大学里的近两年的专业课学习,我们对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修完了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的相关内容.平时也利用不少课外时间进行其他相关的理论阅读.这次,刘老师申报的江苏省沿江地区新民居调研及创新设计研究这个课题,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情况,对城市里新的居住形式进行探讨,我们对此相当的感兴趣。在第一时间与老师取得联系,并获得老师的同意。我们在大学两年里严格要求自己,综合成绩优秀,获得人民综合奖学金,在老师布置的开放性问题中也积
5、极思考,获得任课老师的肯定。我们将借用此机会学以致用,强化所学知识,并且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同时,本学期以来,我们一直在跟刘教授做相关的论文研究,积累了很多的科研经验。作为该项目的主持人,我在大学连续两年获得人民综合二等奖学金,在班级担任学习委员,平时严格要求自己,学业上积极主动,经常与老师联系获得相关的学习知识。同时,积极参加学生工作,现任院团委委员,分科协论坛部部长,历任院分社联办公室主任,具有相当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平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活动。在新区
6、举办地演讲、辩论、心理剧比赛中都有出色的发挥。本学期以来,一直跟着刘老师做相关的理论研究,包括城市问题的机制性探讨,一级开发机制在农村的实现等研究课题。相信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王超的帮助下,会把这个实际性很高的课题完成好。5二、项目方案(包括项目的训练目标、前期准备、组织实施、过程管理、实践环节、教师指导、项目结题等)项目的训练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实际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期准备主要是收集文献资料,了解课题的核心问题,和难点。安排学生穷尽文献再按时间分类引述,制作理论综述。理论准备好了后,
7、再对具体的案例进行研究,剖析民居的形式。确立研究小组的成员分工。由李曙同学负责各环节的实施与操作,王超同学辅助李曙进行研究。撰写项目开展计划书及过程管理,节点控制实践环节分为基地调研和设计方案。在基地里仔细考察,研究房型以及宅基地的现实情况,为回校后的进一步深层次的研究做好准备。教师指导在各阶段的开始和中间都落实到计划书中在中期考核合格,最终成果通过鉴定后结题。5三、学校提供条件(包括项目开展所需的实验实训情况、配套经费、相关扶持政策等)本项目将建立若干调研和实践基地,目前有常州市重点镇洛阳镇和
8、横山桥镇,可以结合当地的动迁安置房做调研和设计探讨。同时,将建立常熟,张家港等基地。所需经费1万元,用于调研,资料,制作和出版。目前办公室在学院的支持下,已经配有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基本研究设备。四、预期成果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定居是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江苏省沿江地区八十年代以来持续的新民居建设改变了城乡面貌,新民居既承载了人们的生活理想又构成了小城镇的形象,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新民居建设的自下而上特性,长期以来缺乏专业的研究和指导,基本停留在工匠生产的水平,存在建筑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