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

ID:33343931

大小:4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25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_第1页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_第2页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_第3页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_第4页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构主义襁褓孕育的译者主体性高秀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摘要:译者主体性的始于解构主义对译者地位的肯定,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翻译的研究领域日渐受推崇。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研究从解构主义对译者主体性地位的抬高发展为不同理论流派的关注点之一,通过译者思想意识及文化背景等主体性发挥的表现在翻译中展示译者创造性的作用。本文从横向及纵向对译者主体性发展进行综述,介绍其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局限性,及其作者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的预测。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解构主义;译者创造性一、前言在翻译历史的早期阶段,人们将注意力放在翻译的忠实性上,并把译者看做“奴仆”。德莱顿将译者描述为

2、“带着脚镣跳舞的人”(MarySnell-Hornby1988:11)他认为译者成了原作者的“奴隶”或者是一个“小丑”。从德莱顿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在翻译历史中,译者从一开始就扮演了一个多么卑微甚至尴尬的角色。译者的地位几乎被忽略。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语用转向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译学界关注,“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有一元到多元得跨越”(袁莉2003:75)人们渐渐的认识到译者的重要性,而译者的主体性也渐渐地在众多学者的翻译研究中得到重视。谢天振在其著作中指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表明了译

3、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谢天振1999:137)。这就是说译者主体性发挥在译作反应原作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译者的主体性是指翻译活动中译者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这里的能动性包括了译者的文化立场,语言能力,翻译动机,个人审美等译者本身因素。国外对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要比国内早些,且国内学者也往往是借助国外的一些理论,如解构主义以及阐释学等从更广的范围与角度来阐释翻译的主体性及译者的主体地位,将其纳人了一个更大的体系中来审视。二、译者主体性研究历史对译者主体性历史的研究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及分析。所谓纵向是指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的研究;而

4、横向是就此主题在解构主义影响下不同派别的进一步研究以及提出的进步性观点。2.1译者主体性纵向研究纵观翻译理论史,译者的地位主要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即译者主体性的放纵,译者主体性的抑制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创造性反叛。第一阶段主要表现在古罗马时期,翻译的目的只是丰富自己的文化,以使自己的文化变得更加强大以巩固自有的统治地位。因此翻译方法采取的是掠夺式的,译者主要以征服者的形象出现。人们普遍认为翻译活动是译者的随性而发,是依赖译者的个性,凭借其广博的学识以及翻译技巧任意发挥的翻译过程。第二阶段中译者被看做“画师”“仆人”。德莱顿认为译者就像画师,应尽量使译作与原作相像。这样,译者的地位就降低了

5、,其翻译过程受到了原文的约束,有了一定的束缚。巴托将译者看作“仆人”,只能忠实再现原作的风格和思想,不能有任何僭越,这一思想使得译者的主动性不再受到关注。结构主义认为两种语言之间完全可以精确转换,翻译就是纯粹的解码过程,译者变成了彻底的翻译“机器”,其主体性被降到了最低。第三阶段受益于解构主义的兴起,这一学派强调翻译不是求同而是存异。这一学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思维下译者的奴仆地位,解放了译者,把译者提升了“创造”的新高度。这样,译者由原来亦步亦趋的仆人一跃成为与原作者平等的主人,译者主体性达到了极致,因此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代表人物是翻译操纵学派的安德烈•勒弗

6、维尔。2.2译者主体性在解构主义指导下的横向研究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解构主义把译者从传统的翻译思想,即“忠实于原作”,中解脱出来,并对译者的地位从理论上给予了提升的基础。伴随着之后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译者地位从传统翻译思想中得到提升始于1923年,沃尔特•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本雅明在其《译者的任务》中指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在自己的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一种语言的魔咒中释放出来,通过自己对某一作品的再创造把囚禁在这个作品中的语言解放出来。(谢天振2008:330)可以看出,译者的自己的语言和原作的语言都被本雅明看作是纯语言的组成部分,译者的任

7、务就是通过自己的主体性进行再创造。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的观点经德曼和德里达的阐释,被奉为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奠基性文献。德里达于20世纪60年代倡导了反传统思潮的解构主义,并认为作者与译者之间实际是互补的债务论述关系,在其《巴别塔之旅》中他指出:所有译者都有权讨论翻译,译者的地位绝不是次要或从属的。(谢天振2008:346)这一点与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关于译者的观点相互呼应。解构主义抨击以前的翻译流派遵从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