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

ID:33253515

大小:27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2-22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_第1页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_第2页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_第3页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_第4页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教案11分光光度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吸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分析方法——吸光光度法第一节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一,光的吸收本质:14分子、原子、离子具有不连续的量子化能级,仅能吸收当照射光子的能量hv与被照射粒子的E激-E基=(hv)n因为不同物质微粒的结构不同,共有不同的量子化能级,其能量差也不相同,因此对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若固定某一溶液的浓度C和液层厚度b,测量不同下的A,以吸光度A对吸收波长作图,就得到-吸收曲线,即吸收光谱。初步定性分析:不同物质吸收曲线的形状与最大吸收波长不同。定量分析:不同C的同一物质在吸收峰附近的A随C↑而增大,吸收曲线是吸光光度法中选择测定波长

2、的主要依据。二、朗白-比耳定律:14物理含义: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单一均匀、非散射的吸光物质溶液时,溶液的A与溶液的浓度C,液层厚度b的积成正比。定量分析的依据。对于多组分体系,若吸光物质间无相互作用,则:A总=A1+A2+…An即吸光度具有加和性。三、偏离朗白-比耳定律的原因:工作曲线:配制一系列标准溶液,测其A。同样方法配制试液,同样条件测Ax求出Cx。1.非单色元:目前仪器提供的入射光是较窄的光带——复合光142.化学因素引起的偏离              A=Kbc           要求λ为单色光同时假设粒子是独立的,彼此无作用,即稀溶液。所以

3、,高浓度时(C>0.01mol/L),由于粒子间相互影响,使其吸光能力发生改变,因此,该定律只适用于稀溶液。(1)平衡效应:有些有色物质在溶液中发生缔合、离解,同溶剂反应,产生互变异构体,光化分解等平衡效应改变了吸收曲线的形状λmax,吸收强度等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偏离。当用水稀释时平衡向右移动,就会使工作曲线弯曲。(2)酸效应:溶剂效应,也会使工作曲线弯曲。例:碘在CCL4呈紫色在乙醇中呈棕色。3.另外:介质的不均匀性引起的偏离:如:胶体乳(悬)浊液等,光通过体系时,一部分光因散射而损失,使透光率减小,吸光度增大,导致弯曲。 14第二节 目视比色法和光度计的

4、基本部件一、目视比色法:用眼睛比较溶液颜色的深浅以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称为目视比色法。常用的目视比色法是标准系列法。这种方法就是使用一套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大小形状相同的平底玻璃管(称为比色管),于管中分别加入一系列不同量的标准溶液和待测液,在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再加入等量的显色剂和其他试剂,稀释至一定刻度(比色管容量有10,25,50,100等几种),然后从管口垂直向下观察,比较待测液与标准溶液颜色的深浅。若待测液与某一标准溶液颜色深度一致,则说明两者浓度相等,若待测液颜色介于两标准溶液之间,则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待测液浓度。目视比色法的主要缺点是准确度不高,

5、如果待测液中存在第二种有色物质,甚至会无法进行测定。另外,由于许多有色溶液颜色不稳定,标准系列不能久存,经常需在测定时配制,比较麻烦。虽然可采用其某些稳定的有色物质(如重铬酸钾、硫酸铜和硫酸钴等)配制永久性标准系列,或利用有色塑料、有色玻璃制成永久色阶,但由于它们的颜色与试液的颜色往往有差异,也需要进行校正。尽管目视比色法存在上述缺点,但因其设备简单,操作简便,比色管内液层厚使观察颜色的灵敏度较高,且不要求有色溶液严格服从比耳定律,因而它广泛应用于准确度要求不高的常规分析中。主要缺点:准确度低多组分无法测定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二、光度法与目视法比较其优点

6、:1.准确度高2.选择性好3.速度快,能用于多组分析。三、光度计部件:1.光源:产生复合光,常用6~12V的钨丝灯。600~1000nm钨丝灯发出的复合光波长覆盖整个可见光区。14可见光400~750nm,为了防止电源电压微小变化引起的灯光强度变化,因此,必须有稳压装置。3.吸收池:-比色皿,盛放待测溶液,有:光学玻璃 石英玻璃0.5、1、2、3cm可见区 用于紫外区4.检测系统:①光电转换装置,把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A:硒光电池P309 使用时注意“疲劳”。B:光电管或光电倍增管P310。②检流计:测量光电流,并将其转化为A、第三节• 显色反应及显色条件的选

7、择将待测组分变成有色络合物的反应-显色反应。与待测组分形成有色络合物的试剂-显色剂一、显色反应的选择:(1)灵敏度高:ε大是显色反应灵敏度的重要标志。图6-5吸光度与显色剂浓度的关系曲线144.显色温度:升温加快显色,但温度偏高,有色物质分解,由实验来确定。总之:通过实验,分别作出A~[R],pH,t,T曲线,找出合适的[R],pH,t,T,即找出平坦区。5.副反应的影响6.溶剂的影响7.共存离子的影响。消除共存离子干扰的方法:((5)选用适当的分离方法。三、显色剂(R)1.无机显色剂:无机显色剂在光度分析中应用不多,这主要是因为生成的络合物不够稳定,其灵敏度

8、与选择度也不够高,目前,有价值的仅有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