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

ID:32987153

大小:60.25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2-18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_第1页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_第2页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_第3页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_第4页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设计一、文献回顾个人主观判断与职业经验影响内控评价(Kramer,1980)是最初关于内控评价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了避免行为主体的主观性干扰内控评价,学者们尝试构建定量的内控评价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模糊集模型、随机模型、数学分析模型等。但是评价模型的适应性不强、执行成本太高,上海宝钢集团、亚新科工业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不得不尝试结合自身环境设计内部控制评价制度。从现有的内控评价文献看,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站在外部监督或外部审计的角度,而不是管理的角度,且仅仅研究了内部控制评价某个具体要

2、素,评价指标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张先治,2011),构建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必须以目标为基本导向,遵循权变与成本效益等原则(池国华,2010),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系列目标,考虑内部控制环境,吴秋生(2011)提出内部控制整合评价框架。整合思想确实对内控评价影响很大,在实践中,内控评价的作用还是有限,关键在于设计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没有立足于内控的终极目标:企业利益相关主体幸福最大化,使内部控制评价一直停留在物化风险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层面,从而严重影响内部控制评价的效果,因此站在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感设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具有一定

3、的现实意义。二、企业内控终极目标:相关主体幸福最大化(一)物本控制让位于人本控制内部控制的雏形内部牵制是为了降低财产物资的实物风险,商业革命后的内部控制为降低产权所有者面临的财务报告风险,尤其是其中的财产风险,工业革命后的内部控制关注企业的经营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促使内部控制内涵式发展,可以说内部控制一直致力于企业风险控制。《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凸显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明确了内部控制的风险理念,我国学者谢志华(2007)等学者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没有本质差异,都属于风险控制。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韩洪灵(2009)、张兆国(

4、2011)立足风险导向对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各要素予以详细化、具体化。根据对风险的控制深度不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物本内部控制与人本内部控制,物本内部控制把控制相关主体物化,视为企业实现控制目标的工具(王海兵,2011),没有将控制主体纳入控制目标的范畴,是一种结果控制、表层控制。人本内部控制将控制主体视为控制目的,即内控目标中包含行为动机与需求的成分,是一种动机控制、深层控制。我们认为现行风险导向内部控制还停留在物本内部控制的层次,由于没有触及到企业深层次的风险源:利益相关者的幸福感,从而导致内部控制效率低下。物本内部控制只有

5、让位于人本内部控制,标本兼治的人本内部控制将企业深层次的风险源也纳入内部控制的范畴,企业才能大幅度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幸福最大化取代财富最大化研究表明人的快乐程度与收入水平不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反人的幸福感与信仰、文化的相关性更强(任罗群,2004)o心理学家奚恺元(2003)认为我们的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我们认为企业内部控制也应重视相关主体的幸福最大化,与内部控制强调人本位不矛盾,但是要注意的是,人本内部控制以人为中心,有人却片面的将人的幸福最大化与财富最大化等同,从而用财富最大化取代幸福最大化,尤

6、其在金钱本位的社会更是如此。在物质财富给人带来的幸福边际比较大时,相关主体财富最大化的人本内部控制在内部控制中占主导地位,此时的幸福最大化可以等同财富最大化,随着财富对幸福作用的边际效应越小,非物质财富的边际效应增加,人的幸福范畴也就远远超过了财富的范畴。三、幸福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框架理论基础(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参与,缺少任何一类主体,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因此,企业应致力于实现利益相关者整体财富最大化,内部控制也应服务于所有企业利益相关者。Frederick(1988)将与

7、企业发生市场交易的股东、企业员工与上下游企业等称为直接利益相关者,将与企业不会发生市场交易的政府部门、公众等称为间接利益相关者。本文的利益相关主体是指能对企业内部控制产生影响的直接相关主体,主要指股东、企业雇员(包括各层次的管理者与一般员工)等,因为股东与企业雇员兼具有企业内部控制中主体与客体双层角色。(二)幸福感理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三个维度共同构成了幸福感的基本框架(苗元江,2009)o主观幸福感强调生活对幸福感的影响,认为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心理幸福感强调心理需要对幸福感的影响,认为幸福感主要取决于

8、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幸福感强调社会文化、个人价值对幸福感的影响,认为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个人价值的对社会文化的贡献程度(高良,2011)o冯友兰(2001)认为人的精神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自然境界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