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3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李敏施文武云南省楚雄市人民医院675000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収治的6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釆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牛率。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
2、义。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t;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关键词:带锁髓内钉;微创;下肢长管骨骨折;疗效带锁髓内钉作为临床上一类新型的手术治疗方法,是一种以髓内针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熟技术,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将带锁髓内钉应用于术骨折手术治疗过程中,具有创伤小,稳定性强,适用范围广、术后骨折愈合率高、康复时间短、术后并
3、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1]。尤其是将其应用于下肢长管骨骨折治疗中更具有突出得而临床优势。现我院针对収治的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传统内固定术与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収治的60例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釆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中势16例,女14例,年龄在22至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2±3.1)岁,骨折类型:横型11例,斜型10例,螺旋型6例,粉碎型
4、4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在23至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2±3・3)岁,骨折类型:横型10例,斜型9例,螺旋型5例,粉碎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1.2手术方法对照组给予传统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带锁髓内钉治疗,治疗方法为:选择距离胫骨平台前缘8至10mm处的胫骨部位,采用开孔锥于大转子梨状窝处股骨部位打孔,后利用C臂X线机下判断打孔中心、胫骨与股骨髓腔一致。利用开孔锥打孔时,需要助手将骨折位置固定,开孔成功后将髓内钉沿着髓腔插入其中,一
5、旦遇到阻力,则需采取扩髓,再将带内钉主钉打入其中。于C臂机X线光机的透视下观察骨折复位是否成功,锁钉正确导入主钉远近端锁扣。1.3疗效评价指标将患者治疗后骨折愈合,步态与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评为优;将患者治疗后骨折未完全愈合,步态与肢体功能仍存在异常评为良;将患者治疗后骨折未愈合,步态与肢体功能存在明显异常评为差;以优、良之和所占比例评为优良率。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患者
6、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例(%)]组别例数优良差优良率对照组3012(40.00)10(33.33)8(26.67)22(73.33)观察组3015(50.00)13(43.33)2(6.67)28(93.33)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
7、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表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例(%)]组别例数感染固定失效钢板或锁钉断裂合计对照组303(10.00)2(6.67)1(3.33)6(20.00)观察组301(3.33)1(3.33)02(6.67)3讨论微创手术作为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患者的首选方法,在临床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中所应用的带锁髓内钉作为治疗下肢长管骨骨折,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临床疗效[2]。带锁髓内钉为一种轴性的固定材料,具有较强的抗旋转型与侧向稳定性,对钢板应用的遮挡起到了克服的作用,同时
8、显著减少了髓内钉对周围软组织造成的损伤,并有效促进了骨折部位血供的恢复[3]。此外,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带锁髓内钉具有动态交锁以及静态交锁两种类型,可同时为患者提供动力与静力两种固定的模式,达到了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其他并发症发生的目的⑷。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针对収治的60例下肢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传统内固定手术与带锁髓内钉手术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优良率为73.33%,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