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64422
大小:56.2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18
《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68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68例罗明英(四川省安岳县人民医院642350)【摘要】观察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慢性胃炎68例患者,用自拟养胃汤进行治疗。结果:治愈31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59%。结论:养胃汤方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关键词】慢性胃炎养胃汤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345-02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属于中医的“胃腕痛”、“痞症”范畴。具有病程迁延,反
2、复发作,疗效不易巩固等特点。笔者自1998年至2005年自拟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68例,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8例中均为我院门诊病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为47岁;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20年。临床表现: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暧气、反酸、纳差、恶心呕吐等症状,反复发作3月以上。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其中慢性浅表胃炎4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7例,肥厚性胃炎2例。1.2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胃炎诊治座谈会上慢性胃炎分类
3、诊断标准试行方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上的腹痛、上腹胀、暧气及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胃镜检查均提示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炎性病变。1.3排除标准(1)未按规定服药者;⑵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⑶合并精神病、心、肝、肾病以及恶性肿瘤、腹部手术史者。2、治疗方法自拟养胃汤组成:黄连也白术15g茯苓佛手10g郁金玄胡10g青皮陈皮12g麦芽30g甘草5g。若口淡乏味、便澹、肢倦、苔白腻、脉濡者,加苍术、厚朴、白寇和胃化湿,若胃痛,喜温喜按,形寒怕冷,舌淡苔白,脉迟者,加干姜、良姜、桂枝温胃散寒;若痛连两胁,欲吐泛酸者
4、,加瓦楞子,白芍、旋复花和胃降逆制酸止痛,胃腕灼痛,口干舌红,苔薄黄或少苔加沙参、石斛、玉竹、麦冬养阴和胃;胃皖刺痛,固定不移,加三七、乳香、没药活络止痛。每日一剂,1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治疗1至3个疗程。3、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胃镜复查粘膜完全恢复正常,HP彻底清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复发者。(2)显效:胃镜复查胃粘膜炎症明显好转,HP清除,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3)有效:胃镜复查胃粘膜炎症轻度好转,HP弱阳性,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改善。⑷无效:胃镜复查胃粘膜炎症、临床症状、体征
5、及HP检查无改善。4、治疗结果(见表1)表1慢性胃炎治疗结果比较5、典型病例刘某某,男,58岁,1998年3月24日初诊,1994年开始反复胃皖胀痛,后在某医院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多方治疗,疗效不佳,于2月前复发并加重,胃皖胀痛,痛连两胁,暧气、纳差、泛酸、口苦、舌苔薄黄、脉弦。中医诊断:胃皖痛(肝胃郁热)。治以疏肝理脾、行气和胃、泄热止痛。用养胃汤加减治疗。药用基本方加白芍15g、旋夏花10g、瓦楞子20g,10剂,每日一剂,3月3日复诊,临床症状缓解,继服前药40剂,诸症状消失。经胃
6、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近期临床治愈。6、讨论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证侯多变,反复发作,病理组织不易修复,疗效不易巩固等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粘膜炎性病变,与胃粘膜损伤因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属中医“胃胶痛”范畴。关于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目前已有较多的讨论[1]。多数的观点认为脾胃虚弱,郁怒忧思,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病理特点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肝郁气滞,肝失疏泄,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疏肝解郁,健脾和胃、活血化瘀为治疗慢性胃
7、炎的治疗大法。现代病因学则强调了胃壁屏障理论,和HP感染的攻击因子作用。胃粘液屏障和胃粘膜屏障的机能是减缓胃腔内H+向粘膜内逆扩散,并保护粘膜免遭损失。在病理条件下,胃壁屏障功能减弱,HP感染可产生尿素酶等多种致病因子,使上皮细胞崩解,粘膜坏死,屏障破坏。简单的抗菌疗法即使能杀灭HP,临床复发率很高,这也是慢性胃炎缠绵难愈的原因之一。只有使脾胃升降功能正常,恢复胃内环境的稳态,才是彻底根除HP治愈慢性胃炎的根本途径。自拟养胃汤中黄连苦寒以泻热,对HP具有杀灭作用,白术、茯苓甘温健脾以除湿,能增强胃壁的屏
8、障功能[2],拂手、郁金、玄胡、青皮、陈皮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散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能帮助侧肢循环的建立,改善微循环,增强损伤部位的供血,消除微循环中红细胞瘀滞聚积及炎症细胞的浸润[3]。麦芽消食导滞,甘草调和诸药,其全方体现了寒温并用以调和阴阳,辛开苦降以顺其升降,从而使气机条达,甘温相配以调补脾胃的作用,共凑疏肝解郁,健脾降逆活血化瘀之功。故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参考文献[1]姚娓.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