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

ID:25379833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0

上传者:U-991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_第1页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_第2页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_第3页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_第4页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摘要]目的: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和病机十分复杂,因人而异症状也各不相同,患病人群广,治疗疗程长,效果不理想,常常迁延难愈,病情易反复。笔者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立方,探索一种较好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52例患者服用自拟安胃调中汤,每日1剂,分4次温服,服药期间禁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6~12剂为1个疗程,服用1~2个疗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2例病例中,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结论:慢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与寒邪、食积、肝郁湿热、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笔者立方时针对其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复杂的病理机制,配以驱寒与清热、补虚与祛湿、活血与行气、导滞与消积、温中与升阳并用,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辨证与辨病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安胃调中汤;慢性胃炎;胃脘痛;辨证与辨病    慢性胃炎是内科临床常见病之一,发病原因和病机十分复杂,因人而异,症状也各不相同,属中医内科“胃脘痛”范畴,其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近年来根据其发病原因复杂、病理变化多端、临床症状多样等特点,结合近年来各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病因的研究以及笔者多年临床用药经验,自拟安胃调中汤治疗慢性胃炎52例,收到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为2000年1月~2007年8月门诊就诊者,52例患者中,男39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72岁,最小者26岁,平均年龄49岁;其中26~46岁31例,47~58岁16例,58岁以上5例;病程短者3月,最长者26年;伴有萎缩性胃炎者6例。  临床表现:胃脘部胀痛,按之有压痛,或疼痛剧烈难忍,或刺痛,或心下痞满,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胃纳欠佳,大便时溏或正常,舌质淡或正常,舌苔薄白或薄黄或黄白相兼,或微腻,脉弦或正常。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炎症。  1.2治疗方法  自拟安胃调中汤药物组成:熟附片(先煎)15g、太子参30g、白术15g、炮姜12g、枳壳20g、黄连6g、黄芩12g、木香12g、苦参12g、吴茱萸6g、防风15 g、陈皮12g、半夏12g、茯苓15g、三棱15g、甘草6g、生姜20g。  煎服方法:熟附片、生姜加水先煎,煮沸后30min放入其余药物,再煮沸后30min取汁约250ml;然后再加水适量煎煮,煮沸后30min取汁约250ml,共煎煮3次取汁约750ml左右,每日1剂,分早、中、晚、夜4次温服;服药期间禁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6~12剂为1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重者3~4个疗程。  2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消退并修复;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黏膜炎症显著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胃镜检查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52例病例中,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6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  3病案举例   患者1,男,49岁,2000年6月15日初诊,诉胃脘部胀满疼痛3年余,近两月症状加重,伴有嗳气,纳差,大便时溏,舌苔白,舌质如常,脉细弦;曾服猴头菌片、甲氰咪呱、维酶素、香砂养胃丸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饮酒或进食生冷食物后症状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给予安胃调中汤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又继续服用此方3周,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消退。  患者2,女,43岁,2005年10月13日初诊,诉胃脘部疼痛2年余,近一周症状加重,伴嗳气,偶反酸,纳差,二便正常,舌苔白黄相兼,舌质正常,脉细弦;曾服复方黄连素、温胃舒、果胶铋等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每遇生气后即出现上述症状且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给予安胃调中汤6剂后症状改善;继又配逍遥丸与此方共用4周,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消退。  患者3,男,74岁,2006年3月16日初诊;诉胃脘部胀满疼痛25年余,近半年症状加重,伴有嗳气,乏力,纳差,面色无华,大便稀溏,每日3~4次,舌苔白微腻,舌质淡,脉沉细;曾经中西药多方治疗,症状时重时轻,近日乏力、腹泻较以往明显加重,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肠镜检查诊断为结肠炎;给予安胃调中汤6剂后症状明显改善;又继续服用此方4周,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消退,未复查肠镜。  4体会   慢性胃炎作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病,患病人群广,病情易反复,治疗常常迁延难愈;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与寒邪、食积、肝郁湿热、脾胃虚弱等密切相关。笔者在多年的中医内科临床诊疗工作中观察发现,慢性胃炎病之初多为外受寒邪、或贪食生冷、或湿热侵袭、或饮食滞积、或情志不畅所致,日久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病证,加之病久迁延不愈,又可导致胃脘疼痛加重,顽固难愈;故临床常常表现出胃脘部胀痛,或疼痛剧烈难忍,或刺痛,或心下痞满,痛时牵连胁背,伴有嗳气、恶心呕吐、吐酸、嘈杂,胃纳不佳等多种症状;现代医学研究提示,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一定的关系。胃为中焦,虽病在胃,但胃与脾互为表里,最易相互影响而致生理功能失调,造成升降失和的病理改变。情志不畅,最易伤肝,肝为刚脏,肝气不舒,极易横逆犯胃而致肝胃不和之症出现。故《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於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所以笔者立方时用熟附片、吴茱萸、炮姜、生姜温中散寒,用太子参、白术、茯苓以健脾除湿,利水助运,用枳壳、木香、陈皮行气消滞,黄连、黄芩、苦参清热燥湿并有杀幽门螺杆菌之功,防风除湿解痉升脾之清阳,半夏散结消痞,三棱破血消积除痞,甘草调和诸药。依照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理机制,配以驱寒与清热、补虚与祛湿、活血与行气、散结与消积、温中与升阳同用,以达到痞证除、结症消、湿滞化、气血活、胃中安的目的,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