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951241
大小:59.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2-18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教学实效性探析王车超咼洁(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河北保定071002)[摘要]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控制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交叉的产物,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实践中。木文依据认知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认为德育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需要出发,对于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认知心理学德育教学实效性[作者简介]王军超(1980-),男,汉族,河北大名人,河北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牛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研究。高洁(1970-),女,河北献县人,教育学硕-上,河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教授,研究方向
2、:创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7-0056-02我国高校德育教学领域面临着一系列不可回避的棘手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忽视学牛的德育接受心理,不了解学牛各自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因而,往往以为只要给学牛灌输了“大道理”,学牛就会有相应的思想,情感并产牛的相应行为,德育任务即告完成。这种不看对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措施,忽视学牛的接受心理,结果往往使德育教学流于形式。德育教学是学牛进行德育认知和德育行为养成的过程,必须遵循受教育者的认知心理规律,切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要,才能激发学
3、牛的内在驱动力和积极性,增强受教育者内化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德育意识、德育情感成长为德育意志和德育行为。一、根据受教育者的认知心理定势特征设计教学认知心理特征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德育教学作为价值观念灌输活动,遵循学牛的认知心理特征,有助于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消除受教育者的抵抗心理,增强德育认同感德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其中必然包含着控制的意图,当受教育者感觉到这种控制的意图时,就会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从而引起抵抗心理,以便保护自己原有的价值观。第一消
4、除抵抗心理,增强德育塑造功能人普遍有着对自由感的追求,当这种自由感受到威胁吋,个体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抵抗。只有消除抵抗心理,才有利于增强德育塑造人的功能。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德育教学的态度人致有三种:一是认为德育与自己无关,二是认为消极对待德育;三是表面顺从,内心抗拒。三者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就是在心理上抵抗德育,这也正是影响德育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消除抵抗心理,增强德育塑造人的功能。道德品质的最终形成是外在引导和内在转化的产物,内在的品德建立在个性人格基础上,主要表现为人的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这些品德的形成首要的是受教育者本人从内心接受德育理
5、论,增进心理认同,心理认同从内因上激发改变的自觉性,消除德育教学中思想上的抗拒力,增强德育塑造品德的功能。第二隐蔽控制意图,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德育隐蔽控制意图,是提升德育效果的垂要原则。人追求自由的心理实质是一种抵制各种控制的能动反映。在德育教学中,目标明确不等于控制意图明显。价值观念实质是一种信号,灌输价值观念的过程就是传输信号的过程,控制意图越明显,信号越强烈,对人的刺激性越人,越容易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应,引起强烈的反抗。认知心理学的内隐学习观点认为个体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获得客观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或复杂知识与经验,更有利于个体接受。德育的实践证明,以实
6、践活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进行的间接教育,往往比课堂上具有明显说教控制意图的直接教育取得的教育效果要好。因为间接教育为受教育者提供了自主判断的机会,让他们自觉地认同德育的内容,达到德育的效果。(二)利用肯定心理定势,引导受教育者内化德育心理定势是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889年,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先后提岀来了心理定势这个概念,后来,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捷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创造了定势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心理定势是一种行为的准备心理状态,它决定着认知个体的心理活动趋势。心理定势有肯定心理定势和否定心理定势之分,消除否定心理定势,
7、利用肯定心理定势,有助于学生接受德育理论。第一深入把握学生心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正是个体的这种或那种需要推动着人们以一定的方式在某个方面进行积极的活动。在德育教学中,遵循这一心理规律,从掌握需要开始,完成行为的引导。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是思想转变的基础,要获得教学中的心理认同,必须了解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的现状,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需求,顺应人的认知心理定势,合理设置目标。教学目标一定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成长实际,不能无限超越。否则,只能让学生感觉到德育和自己无关,至少与自己目前的生活
8、无关,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德育与自己无关的认知,久之则会产生反感。德育教学只有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才有助于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