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ID:32926561

大小:65.1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2-17

上传者:U-991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1页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2页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3页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4页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论家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余海超韦冬雪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摘要:家书是屮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人Z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寄寓乡愁的重要载体。与其他文字记载形式相比,家书具有主体私密,内容真实可信,情真意切,崇徳向善、弘扬正能量,格式规范、形式多样等鲜明特征。家书倡导家庭的和睦、幸福、文明,注重言传身教、崇德向善,提倡积善之家,弘扬优良家风。当前,可将家书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家庭教育之中,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关键词:家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作者简介:余海超(1982—),男,河南商城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讲师;作者简介:韦冬雪(1966—),女,广西东兰人,博士,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收稿日期:2017-04-27Received:2017-04-27家书是家人之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寄寓乡愁的重要载体。家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递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迁,“是兼具物质和非物质双重属性的特殊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是进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廉政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突出贡献”UL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手机、短信、QQ、微信等新型联络方式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传统家书日渐式微,遭到“冷落”。但是,家书蕴含丰富的屮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家书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一.家书的特征(-)主体私密。家书是家人之间通信往来的私人信件,一般只在通信人之间交流,具有私密性的特点。“家书是最私密的家庭记忆。”及1父子、父女之间、叔侄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的家书,保持了寄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单线联系。例如,东汉开国功臣马援,当年南征交趾,在前线听说侄儿马严、马敦的不良表现,写家书一封进行劝诫:“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言词之中饱含马援对二侄的深情关怀和殷切期盼。晩清中兴名臣胡林翼致敏弟家书中提到,人苟常存知足之戒,自无不快之怀,欲望无穷,则乐少悲多。短短数语,流露出“兄爱吾弟”的情怀。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信给夫人郑淑卿:“唯开支甚巨,恒虑入不敷出,而又自矢清廉,决不敢于俸禄而外妄取民间或下僚分毫,务使上可以答君恩,下可以见祖父。”凶夫妻之间的私密家话,反映出夫君为官清正廉洁。近代以来,父女之间的家书不乏其多,1950年9月22日叶剑英致信女儿叶楚梅:“不要好高鹫远,幻想多而实干少”⑸。(-)内容真实可信,情真意切。“家书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四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回由于家书是家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般都是第一手资料,写的时候只是为了交流,反映写信人的内心世界,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因而不需粉饰,内容真实可信。正如中国人民人学博物馆家书研究中心负责人、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会秘书长张丁所言:“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m家庭成员z间通过家书诉说心曲,互道衷肠,往往情真意切,弥足珍贵。例如,1939年8月26H,毛泽东致信毛岸英、毛岸青二儿,“你们上次信收到了,十分欢喜!你们近来好否?有进步否……祝你们发展,向上,愉快通过家书的往来,父子之情在文字间传递,一位慈爱父亲的形象跃然纸上。1942年5月22日晚,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壮烈殉国前两天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屮写道:“來信时希多报道太北的一切。在闲游与独坐中,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起玩着、谈着……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回家书透露出左权将军对革命伴侣的爱恋与呵护,凝结着慈父对爱女的骨肉亲情。(三)崇德向善,弘扬正能量。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中,古人通过家书告诫子弟如何立徳、立功、立言、立志、立家、修身、齐家、治学,目的是教育子弟崇德向善,树立一种正面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牛态度。周文王姬昌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仁德圣贤之主,根据《逸周书》的记载,周文王姬昌担心子孙不能守住基业,教导太子周武王姬发:“我所保所守,守之哉!厚德广惠,忠信爱人,君子之行。不为骄侈,不为靡泰,不淫于美……”也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给儿子司马康的家书《训俭示康》中写道:“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111司马光通过家书反映了自己谦逊正肓的品格和生活俭朴的作风并谆谆告诫儿子倡俭反奢,并教育子孙后代要保持俭约的美德。 崇尚节俭、反对骄奢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闪耀着时代的光辉。家书既包含了写信人对后世子孙的谆谆教诲,也是对自身人生经验的总结。在无形中凸显了写信人的道德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孝勤俭的精神实质。(四)格式规范,形式多样。家书有自己固有的书写格式和礼仪规范,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家书无论是从称呼、行文,还是到结尾的祝颂、落款都有一定的礼仪规范,字里行间体现出仪式感,使人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示谕吾儿知悉:”,落款为:“父涛白八月九日”O曾国藩在给祖父母、父母和兄弟、儿子的家书中一一祝颂,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四月十七日,曾国藩身在四千里外的京城,写信给远在家乡的祖父,结尾时祝颂祖母:“兹逢折便,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12]家书的规范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知书达理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从家书的形式来看,家书形式多样,可读性强。从总体上来看,家书育•接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较多,写作方法不一。如《郑板桥家书》中,郑板桥多以书信形式寄郑墨、郝表弟;《梁启超家书》屮的内容都是梁启超与九位子女的书信往來;也有以口记形式表达自己的人身感悟,如《曾国藩家书》中关于问学、省克、治道、颐养、品藻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以日记的形式呈现;还有以诗文形式告诫子孙的,如清代宰相张英,为了解决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求救老家宅基与邻居吴家争执一事,挥笔写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13]有关他“六尺巷”的故事成为美谈,传承至今。二、家书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家庭的和睦、幸福、文明。东汉著名史学家苟悦在《申鉴•政体》中提到:“问明于治者其统近,万物之本在身,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14]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但是家庭的社会功能、文明作用无可替代,家书中蕴含的传统家庭美德永远“活”在当下。《二十四孝》人物之一王祥,以“卧冰求鲤”而闻名于世,临终前告诫子孙:“夫言行可履,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15]王祥提出的信、德、孝、悌、让,可谓五字真言,字字珠巩。曾国藩在家书中写道:“夫家和则福自生。”“兄弟和,虽穷虻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意思是家庭和睦自然就会带来福气。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日,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致四弟:“以耕读二字为木,乃是长久之计。”[17]西汉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五味虽甘,宁先稻黍。五色有灿,而不掩韦布……当不令负丹青,感口头也。”[18]家庭的和睦、幸福与社会安定、祥和息息相关,家书中渗透着孝悌忠信、兄友弟恭、克勤克俭、耕读传家、妻贤夫安、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注重言传身教,倡导崇德向善。家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融显性教育与 隐性教育于一体。家书所体现的家教传承功能在当今时代显得具有深远的意义。西汉刘向担心幼子刘歆少年得志,骄傲自大,于是通过家书加以劝勉,《诫子歆书》F1:“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刘向教育儿子得志时不骄傲,保持清醒头脑,小心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以求免除祸患,后来正是由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刘歆学术成就非凡,成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9]°《傅雷家书》充满着父爱和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导。如1955年1月9日深夜,傅雷给正准备开音乐会的傅聪的家书中写道:“孩子,听我们的话,不要在已经觉得疲倦的吋候再force:勉强]自己。多留一分元气……最要紧的是保养身心的新鲜,元气充沛,那么你的演奏也一定会更丰满,更fresh:清新]!”[20]这里透露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凸显了一位艺术家在走向成材道路上所受过的陶冶和教养。乂如家书中所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四,我想吋吋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我做父亲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随时随地帮助你、保护你,又要不让你对这个影子觉得厌烦。”⑵]正是通过家书,在傅雷夫妇的“唠叨”和“说教”下,傅聪成长为世界著名钢琴演奏家,享有“钢琴诗人”之美誉。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进行言传身教、教知识、育品德,“帮助孩子扌II好人生的第一粒扌II子”Wo(三)提倡积善之家,弘扬优良家风。家风“犹门风。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231o家风对家庭成员个人品质和行为的养成具有深远而较强教化作用。家书将历代先贤所侶导的修身养德、立身治家、人生体悟寄予后人,发扬光大,彰显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好坏与家业兴亡、社会兴盛、天下大治密切相关。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通过短短八十余字的《诫子书》把个人的修身养德、治学成才的经验语重心长地传授给子孙后代。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凹1等脍炙人口的诸葛亮诫子格言千载流传。梁启超的子女众多,他通过日常一封封家书表达了对子女的关心和热爱,倾注了对子女修身养性、学业、人格磨炼的启发诱导。梁启超五子四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梁氏一家可谓“满门俊秀”,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是屮国科学院院士,而往返于父亲与子女Z间的家书是梁氏家族的一个宝藏购。一种好的家风泽被后世,造福社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家人互通书信,将红色家风传承至今,为全社会树立了榜样。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等革命前辈艰苦朴素、廉洁奉公、无私奉献、不搞特殊、一心为民的良好家风,是修身齐家的楷模,为全社会作出了表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26]。三、利用家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屮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屮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屮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7]。本文认为,将家书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生活、家庭教育之中,可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融入课堂教学,让书写在家书里的文字活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方面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口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家书文化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号召青年学生书写家书,朗读名人家书、红色家书、廉政家书,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跃起来”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看齐意识,达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公共生活、职业生活与婚姻家庭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领域,也是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领域。社会公徳、职业道徳、家庭美徳、个人品徳是青年学生进行道徳修养,参加道徳实践,锤炼高尚品格的重要内容,家书文化中蕴含从学、处世、交友、孝悌、忠诚、责任、节俭、公益等方面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活生生”教材。如武汉理工人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屮,号召学生积极开展“给父母写家书”活动,不仅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参与,还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型1。(-)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家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是提高育人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牛除了课堂学习外,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将家书融入学生口常生活Z屮,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受家书的魅力,于无声处受启发。学校可以结合“世界读书日”、重要历史活动纪念日等节点,举行家书相关主题活动,如邀请书信文化专家开展家书历史讲座、举办家书文化沙龙、开展家书征文活动等,还可以邀请家书文化研究者张丁、“平民家书第一大户”彭怀玉等现身说法。组织学生参加家书文化论坛、参与抢救全国家书文化项目等系列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家书的关注度和热爱度,进而增强家书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三)融入家庭教育,形成培育文明风尚的合力。家庭是人牛的首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起教育后代的光荣职责。传统家书犹如一座富矿,在言传身教、传知识、育品德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给子女的家书屮充满对子女的“谆谆嘱托,殷殷希望”,对后人产生深远影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3随着通信技术的发达,父母与子女之间、亲人之间轻点屏幕、轻敲键盘即可共享通信技术成果,但是,“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足”[31]。父母通过家书可以将人生得失与修身齐家方面的原则、方法传授给子女,帮助子女形成美好心灵,引导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之人。同时,子女通过家书与父母互道衷肠,倡导尊老爱幼、母慈子孝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进而形成培育文明风尚的合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参考文献[I][2]李惠男•守望与传承一“首届中国家书文化论坛”人物群像扫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6):30-32. [3][4][5][9][13][18][19]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廉政家书[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6;22;307;122;217;193;3-4.[6][31]刘金祥.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N].人民日报,2017-03-03.[7]佚名•张丁:家书是不说谎的历史[J]•劳动保障世界,2015(28):62-63.[8]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7.[10]姬昌,等•先贤诫子书系列:教子名文十六篇[M].李孝国,董立平,译注•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I][15][24]唐松波•古代名人家训评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146-150;98-99;73.[12]曾国藩传世经典文集[1]•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74.[14][22][26][30]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16][17]曾国藩家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30-133;201.[20][21]傅雷,朱梅馥.傅雷家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61-62;84-85・[2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67・[25]梁启超家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7][2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木[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203.[29]季爱民,何丹.论家书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7):64-6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