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ID:32801584

大小:55.65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上传者:U-991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1页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2页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高中古诗歌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沈菲江苏省南京市临江高中211102诗歌教学是如今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却必修一至必修五中的零散篇目之外,学牛还配备了选修课木《唐诗宋词选读》以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和修养。然而高中课堂中却依然面临着学牛诗歌鉴赏能力缺失的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今的诗歌教学过于强化诗歌教学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诗词鉴赏是几十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型,也在高考语文难题之列,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理想的分值,语文教师难免会强化诗歌教学实用性,用大量练习取代精读细品,用模式化的答题训练取代美学鉴赏,诗歌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皆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从而扼杀了中学牛对于诗歌的兴趣和体悟,语文课堂沦为枯索的练习课,教学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必修课程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了对于提升学牛审美能力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晶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针对诗歌的特性,和高中牛的心理需求,教师对于学牛审美情趣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强化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韵律之美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木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而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诗歌最好的感悟方式便是吟咏诵读。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对此作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在《总术》篇中乂指出:“听之则丝簧都指出吟诵时作品的有声语言表现出铿锵悦耳的音乐美,而这种音乐美乂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明丽静谧的月夜江景在和谐的韵律中缓缓展现,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享受。“感人 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应当让耳朵玩味使它愉悦的音响,让它领略在形象的创造和安排中所表现的音节的巧妙的暗合和出乎意料的重复。”二、从意象中把握诗歌独特的美学意蕴意象是构成诗作的元件,是体现诗作生命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正式是诗人情感物化了的形象符号,是读者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的具有可感知性、可体验性的审美载体。诗歌的美学元素人抵通过对意象的品读传递出来。在诗人眼中,所有的意象都被情感和审美经验所融化,成为情感化了的事物,兼有主观性和客观性,正如王国维所说,在诗歌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歌中“月”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其阴晴圆缺亘古不变,却总能惹起人们无限的愁绪与情思。韦诗通过“月”传递出与友人相逢的热望;白诗借“月”抒发浓浓的乡情;范仲淹的词中明月则化身成为对恋人深深的眷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体悟诗歌的意象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获得美学与意蕴的双重享受。诗歌的意象并非孤立的,在对意象的把握中,我们同时要注意不能割裂意象之间的联系,正是意象之间的联系使得诗歌具有意象之外的意味,司空图在《诗品》中称之为“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即读者通过对作品意象的把握,经过加工改造,在脑中重新构造“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美感和韵味。以李白《月下独酌》为例,“月”在诗中便告别了“思乡怀人“的传统文化内涵,学生如果用习惯性思维方式来理解诗歌就走入了误区。诗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单就意象层面理解,是一幅月、舞、影交会歌舞的图景,细品来,这幅“三人”狂欢图,正是诗人一个人的孤单,尾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对月邀约,永结忘情游,更是孤单到极致的表现。在把握意象之间的联系,并体悟意象之外的趣味,方得诗歌美学之旨。三、从创作背景中撷取丰富的人文体验“知人论世而谈诗”,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 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逮论其文也。”谈古人之诗先要识得古人的处境,这对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诗人的生平时,可补充介绍一些能反映诗人性格与境遇的细节,加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接触其诗歌吋,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本意,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谈到李我们便不能仅仅停留在告诉学生“诗仙”、“浪漫主义诗人”、“号青莲居士”、“不屈从权贵”等枯索的文学标签。介绍李白生平时,我们可以把李白隐居寿山,多次干谒权贵以求终南捷径与长安三年荣辱交替、朝廷中受人诋毁、仕途失意、寄情山水的经历告知学生。得知受诏面圣吋大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奋之极;失意受挫时,则愤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癫狂吋可让“贵妃研磨”让“力士脱靴”,孤独时,却只能与月对饮,与影同欢。教师通过这样的扩展,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真实的李白,从精神层面拉近了大众群体与“诗仙”的距离。如此,学生在学习诗歌时•便能根据诗人的经历,站在诗人的角度,感受诗中的人文情怀,获取丰富的人文体验。以上种种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最终还是需要教师以自身的知识和热情引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对古诗歌的分析与品鉴将学生带入古诗歌优美的境界中,从而提高学生对于古诗歌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在美学体验中收获不朽的艺术财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