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7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7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分析(1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山西太原030053)(2山西省肿瘤医院病理科山西太原030053)【摘要】目的:通过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来确定积液及原发灶的性质;方法:回顾27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每人次积液做一张液基薄片和一张普通涂片,HE染色,结果:阳性积液697例,阳性率25%,胸水1914例,阳性者428例(22.36%),腹水781例,阳性者239例(30.6%),心包积液阳性者31例,阳性率33.33%,腺癌最多675例占比96.84%,其次是鳞癌,小细胞癌,淋巴瘤和间皮瘤。结论: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
2、简便、快速,阳性率高,特异性高,对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浆膜腔积液;细胞学【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070-01浆膜腔积液是临床常见的表现,细胞学检查可判断积液的性质,对原发灶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回顾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2788例,现分析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门诊和住院病人2788例浆膜腔积液,其中胸水1914例,腹水781例,心包积液93例。男1578例,女1210
3、例,年龄18岁〜85岁,平均年龄55.6岁,1.2方法临床抽取积液100〜200毫升,标木要求新鲜,抽取后1〜2小时送检,若量多先静置10分钟,弃部分上清液,将剩余置于两个50毫升试管中,以2000R/min,离心5分钟,将一试管弃上清液后,加入30毫升清洗液,震荡后以1500R/min,离心5分钟,弃上清液,将沉淀物放入细胞保存瓶中静置15min,使用新柏氏2000处理器程序2进行制片;将另一试管,吸掉上清液后,取白色细胞层涂片1张,潮干固定于95%的酒精中,10分钟,HE染色。1.3判定标准阴性:涂片上可见正常间皮细胞,或反应性间皮细胞及炎细胞(
4、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组织细胞:可疑阳性:涂片中可见可疑细胞,但细胞退变,轮廓不清,或恶性细胞数量少,不足以诊断;阳性:涂片中可见各种恶性特征的肿瘤细胞,细胞大,异形,散在或成团,三维立体,核大深染异形,核质比高,核膜不规则,核染色质异常。2•结果2788例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697例,可疑66例,阴性2025例,阳性率25%,病理分型腺癌675例(96.84%),鳞癌11例(1.57%),小细胞癌8例(1.15%),淋巴瘤2例(0.28%),恶性间皮瘤2例(0.28%);其中胸水阳性428例(22.36%),腹水阳性239例
5、(30.6%),心包积液阳性31例,阳性率33.33%。697例阳性浆膜腔积液,原发灶最多的是肺癌320例,其次是胃癌75例,卵巢癌68,节直肠癌53,乳腺癌62,胰腺癌44,胆囊及胆管癌48,食管癌8例,淋巴瘤2例,间皮瘤2例,原发灶不明者15例。表697例恶性肿瘤细胞类型构成比3.讨论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恶性转移性积液共697例,腺癌最多675例占比96.84%,其次是鳞癌,小细胞癌,淋巴瘤和间皮瘤。胸水转移癌多来自肺癌占38.23%,其中腺癌最多占比96.9%,腺癌常发生在肺的周边近胸膜处,容易侵犯胸膜引起胸水,腹水中的腺癌多来自卵巢癌、胃癌转移。
6、判断浆膜腔积液的性质,关键是要识别肿瘤细胞,不同的肿瘤细胞,其形态、排列都各有特点,鳞癌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不规则形,蝌蚪形等,单核散在,或呈铺砖样平铺排列,胞浆厚实、嗜酸,核深染,炭素样,核异型性明显,核仁多不明显;腺癌细胞形态大小较一致,多聚集成团,三维立体感明显,呈腺腔样、乳头样或梅花状排列,胞浆淡而空,有分泌空泡,核向外凸,核仁大明显,核膜厚,分化差的腺癌边缘部隆起,呈桑套样排列;原发灶不同的转移的腺癌,形态也有差异,卵巢癌多成巨大彩球样团状,细胞内分泌空泡大,乳腺侵润性导管癌,细胞异型性不大,常聚成圆球形,低分化胃腺癌,常单个散在,细胞核
7、浆比明显增高,核深染;小细胞癌体积较小,胞浆少,呈裸核样,常聚集成团,呈葡萄状镶嵌排列,核深染或呈椒盐样。恶性淋巴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散在分布,核异形扭曲开裂,核膜不光滑,常有核仁,核分裂像多见。间皮瘤细胞分界清楚,较分散,核居细胞中央,有单核双核,瘤巨细胞,无典型的空泡状印戒样细胞出现,不典型间皮瘤细胞,呈团状或镶嵌,与转移性腺癌形态类似。浆膜腔积液细胞学诊断的难点是腺癌和增生的间皮细胞的鉴别,增生的间皮细胞呈一定异型性,核略增大,染色质稍浓,但较均匀,可呈假腺腔样,梅花状或桑套状排列,与不典型的癌细胞或退化的癌细胞较难鉴别。浆膜腔积液细胞学检查简便
8、、快捷,阳性率高,特异性高,对肿瘤的诊断和对确定原发病变的良恶性及是否转移意义重大.【参考文献】⑴赵醒.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