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776950
大小:55.13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15
《小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课堂中渗透法制教育之我见——杨永莲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怎样紧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渗透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使之从小具备法律意识,提高分辨是非和遵纪守法能力,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回想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入手:一、在讲授引导中渗透“法”语文教材中,蕴藏着很多人文法制教育资源。在执教《钓鱼的启示》这篇文章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对这条比规定的捕捞时间早了两个小时的大鲂鱼,“我”和父亲的态度一样吗?这时我
2、启发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大鲂鱼放回湖里去?”这个问题。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慢慢领会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动作“划着”“看了看”“盯着”“看了好一会儿”,想想此时父亲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呢?从而让学生理解父亲从小严格教育“我”,是想让“我”成为一个不贪便宜,诚实守纪的人。进而达到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再如,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一文时,大家看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由于人们过度的砍伐树木,致使土地裸露,极大地消弱了森林的防护能力,终于在一场连续
3、的大雨之后,咆哮的洪水将小山村卷走。课堂上,我将“你想对小山村的人们说些什么?”这一问题抛向大家,引导大家在谴责小山村人们行为的同时,也深深地知道了不爱护自然,就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毁坏山林就是毁灭自己,从而知道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明确地告诉学生:毁坏森林就是违反了《森林保护法》,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样,学牛•在学习语文课程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二、在阅读理解中领悟“法”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中的阅读课《中彩那天》一文中,故事以汽车的失而复得和“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
4、。当父亲幸运地成为获奖者,而且奖品乂是…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时,对“我”来说是多么高兴。然而,却看不出中彩给父亲带来的喜悦,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徳难题。最后父亲毅然通知真正的获奖者库伯。课堂上,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阅读的形式,使他们懂得诚信是人的精神财富,更懂得诚信比物质财富更珍贵,非法所得、非法占有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让法制教育在孩子大脑中升华。又如《万年牢》一课,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件事,父亲自己经营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工艺,手艺高超,保证质量,合法经营。再将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
5、、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在反复的阅读中,及时教育学生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教材中像这样人文教育事例很多,把这些内容定位在学生生活之中,紧密联系在法律法规上,合理设计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发挥了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三、在拓展训练中增强“法”课堂上,利用教学中的拓展环节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是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特色。如《穷人》一课,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布置拓展性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调查、感受身边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境况,这样做并非是教唆学生仇富、对现行社会体制不
6、满,而是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然后回到课堂讨论分析贫困产生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的解决办法,并从中初步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深入挖掘、刻意引领,我们便可以随时抓住课文中的点滴细节向学生渗透法律意识。在《惊弓之鸟》这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更羸敏锐的观察能力、超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胸有成竹的大将风范所折服。在充分赏析了学生感兴趣的这些内容之后,我又进行了一个拓展活动,把学生的视线引领到“关注造成大雁悲剧的'罪魁祸首'一一狩猎队”之中。质问:“古代帝王用狩猎的方式来取乐消遣,现代人却用
7、狩猎来满足自己对美味的猎奇和对金钱的贪欲。这是一种什么行为?”学生立即意识到这种捕杀国家保护动物的狩猎活动是一种违法行为。我趁机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野生动物保护法》中禁止猎杀野生动物的相关条例,组织学生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全班讨论,特别是对世界稀有物种的捕杀,谴责他们的违法行为,控诉他们的累累罪行。课后,还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给狩猎者的一封信”的语文活动。要求感情真挚,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了法制意识。此外,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宣传
8、法律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能生硬的、做秀的讲解,要做到有趣、水到渠成、恰到好处,如此,才能对学生起到循循善诱的效果。总之,在教学环节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因素,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力求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教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