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

ID:32614043

大小:2.37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2-13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_第1页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_第2页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_第3页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_第4页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_第5页
资源描述:

《趙成傑:聞尊銘文集釋(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2聞尊銘文集釋(首發)趙成傑東北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碩士研究生2008年4月,由安徽大學中文系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聯合舉辦了第五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會上香港中文大學張光裕教授公佈了樂从堂所藏名為“聞”(原隸定从昏、从耳)的西周銅尊,並對《聞尊》銘文進行了初步考釋①。隨後北京大學董珊先生發表了《讀聞尊銘》,並做了“摹本”②,2010年,華南師大蔣書紅在二位先生基礎上發表了《聞尊銘文考

2、釋》③,對一些關鍵字句進行了梳理。學界對於這件新見西周青銅器的探討非常有限(陳英傑④、何景成⑤等先生也有文章提及過《聞尊》銘文),很多字詞仍有分歧,對《聞尊》探討有待進一步深入。我們認為《聞尊》銘文的釋讀對了解西周職官制度和采邑制度有重要意義,今在前人基礎上,對銘文進行梳理,當中不足,敬祈方家指正。一、釋文隹(唯)十月初吉,辰才(在)庚午,師多父令(命)聞于周,曰:“余學(效)事,女(汝)毋不善;朕采田外臣僕,女(汝)毋(無)又(有)一不(否)。”聞蔑,易(錫)馬乘、盠冟(幎)二。聞拜稽首,揚對朕皇尹休,用乍(作)朕文考寶宗彝,孫=(孫孫)子

3、=(子子)其萬年永寶。收稿日期:2011年6月28日發佈日期:2011年6月29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2董珊先生手摹聞尊銘文二、集釋師多父令(命)(聞)于周  張光裕先生認為,師多父稱名,金文未見。(聞)為作器者,於銘中三見,一从二,一省从虫,另一僅書作“”。董珊先生認為,“聞”字原篆如張光裕先生所說,第一形从两虫且不从耳,第二形不从虫,第三形从一虫,據第二形,這個字釋“聞”無疑,聞爵銘(《集成》090

4、32)之“聞”字亦从虎頭人、从耳,與之大體同構。然則《說文》兩虫讀昆,一虫讀虺,幷與“聞()”音近,聲皆為喉音,韵爲微文對轉,解釋成加注聲符比較好。而第一形虎頭下的部分,本是帶足的“丮”形,鑄得不太好,且此形之所以不从“耳”,可能是加了两虫(昆)為聲符的緣故。聞尊銘文中“師多父令(命)聞于周”之“令(命)”收稿日期:2011年6月28日發佈日期:2011年6月29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2不是初次冊命,而

5、是檢查工作之後的論功行賞,銘文記錄了一次西周時代對家臣的嘉獎賞賜,其性質,从西周金文分類來説仍屬冊命、賞賜金文這一大類。這類等級不高的私家冊賞金文比較少見,因此值得重視。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認為,該器器名應為“尊”。該青銅器出現在器主名位置上的、兩個形體,張先生認為的一從二虫,一從虫,是繁簡體的關係。細審後一形恐亦是下從二虫。但由於拓片不清,該字的形體結構究竟如何,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對於器名暫隸釋、稱呼作“尊”。⑥蔣書紅認為,師多父在金文和傳世文獻中僅此一見,綜合可知,師多父應該就是屬於擁有自己食采“田”的卿或大夫一類的人物

6、;而“聞”是被師多父冊命,替他管理食采“田”的卿或大夫的屬官一類的人物。按:金文中確實未出現過“師多父”這一稱名。金文中常見的是“師湯父”《仲父鬲》(《集成》747)、“師器父”《師器父鼎》(《集成》2727)、“師華父”《大克鼎》(《集成》2836)等。其中“多”、“湯”、“器”、“華”當是其名,查檢金文我們還發現“伯多父”《伯多父盨》(《集成》4370)、“用格多公”《沈子它蓋》(《集成》4330)等,綜合分析,我們可以推測,“多”為人名,當是較有地位的卿或大夫。余學(效)事,女(汝)毋(無)不善  張光裕先生認為,銘稱師多父訓戒,並云:

7、“余學事”,余乃師多父自稱,“學事”,“學”固可徑讀為學習之“學”,然从語氣上考量,“學”宜讀為“斆”,有“教”義。《說文》云:“斆,覺悟也。从教,尚蒙也。臼聲。學,篆文斆省。”又“教”下云:“上所施,下所效也,从攴收稿日期:2011年6月28日發佈日期:2011年6月29日頁碼:15/1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鏈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572,凡教之履皆从教。,古文教。,亦古文教。”教必有言,故“教”“从”“”(言),宜有其道理。  “教”字从“”

8、,《說文》云:“,放也。从子爻聲。”放,即倣,倣效也,亦與學有關。“”字條下《段注》云:“放、倣古通用。許曰放,逐也。倣,相似也。訓放者,謂隨之依之也。今人則專用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