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

ID:32573981

大小:135.3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2-12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_第1页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_第2页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_第3页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_第4页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_第5页
资源描述:

《解脱之钥-尊者阿姜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解脱之钥---- 尊者阿姜查在佛教里,我们学习佛法的主要原因,是要找到超越苦,获得宁静的方法。无论你研究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研究心智(citta)或者心理因素(心所,cetasika,mentalfactors),只有使你从苦中解脱出来的方法,才是修持的正确方法,而不是其它什么方法。 这是因为苦和苦因一直就存在于当下。你在观想苦因时应当了解,我们称为心智的这个东西,当它静止时,那是正常状态。一旦它动起来,就有了行蕴(sankhara)。心中升起了喜爱,那是行蕴;升起反感,那是行蕴。有去这里那里的欲望,那是行蕴。只要你对这些蕴没有保持念住,你就很容易追逐它们,受它们影响。一旦心智有动作,就有

2、了sammuti-sankhara(世俗行蕴), 就沦陷于有缘起的世界。 佛陀教导我们观照的,正是这些蕴, 这些心智的动态。每当心智有动态,它都是无常(aniccam),苦(dukkham),非我(anatta)的。佛陀要我们观察和观想这一点。他教导我们观想影响心智的行蕴。观想十二因缘:由无明(avijja)而生行蕴(sankhara),由行蕴而生意识,由意识而生名(nama)色(rupa),等等。你已经在书里学习和阅读了这个主题,姑且那里说得正确,但实际发生时你却跟不上。就好象从树上落下;一眨眼你已经从树顶摔到地面,却一点不知落下时经过了多少根树枝。心智经历一个客体(arammana),受

3、到它的吸引,突然你会感到心情好起来,却不知导致这个心情的原因与状态。当然,在某种意义上事情是按照经典上的理论所描述的那样发生,但同时又超越了理论的局限。实际上,没有什么记号告诉你现在是无明,现在是行蕴,接下来是意识,现在是名色,等等。那样看问题的学者们,在这个过程发生时,是没有机会把那一系列名词读完的。尽管佛陀分析了意识的瞬间,描述了不同的组成部分,以便于理解。但实际发生时,更象是从树上落下来。一切发生如此快,你不会有时间计算落了多远,某个时刻身在何处。就知道自己“砰”地一下砸到地上,而且很痛!心智里事件的发生也类似。 一般来说,你经历苦时,看到的全是结果,也就是心里有苦,痛,悲哀,绝望。你

4、实际上并不知道它从哪里来,那个你从书里是找不到的。书里没有哪里会描述你那个苦的详细情形和苦的原因。尽管现实按照经论中描述的过程进行,但那些只读书,却从来没有超越书的人,是不能够在事件实际发生时把握它的。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要居留于“知觉”(thatwhichknows),只是观察事物的升起。你一旦训练你的意识能居留于“知觉”,一旦探索了心智,对心智与心理因素的真相获得了洞见(又译内明),你就会把心智看成非我(anatta)。你会发现一切思维与物质形态终究是必须放下的,你会清楚地看到,执取或者给予不必要的重视,是愚蠢的。理论与实践佛陀并没有教导我们去学习心智与心理因素,然后对它们执着起来,他只是教

5、导我们了解它们是无常,苦,非我。因此佛教修持的根本目的,是把它们放下,放在一边。你必须对心智与升起的心理因素确立和保持知觉。实际上心智在过去早就习惯于远离知觉的这个天然状态,习惯于产生行蕴(sankhara),行蕴又作进一步的虚构与制造。因此心智已经习惯于思维的不断繁殖,加上各种善恶概念的影响。 佛陀教导我们把这一切放下,但是你能够放下之前,必须学习与修行。 考虑八正道(magga),它是以智慧(panna)或者说正见(RightView)为基础的。有了正见,接下来就是正志,正言,正行,正业,等等。这些都需要来自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又从那个知觉中升起。知觉就好象一盏灯。假如有了正确的知觉,就会

6、贯彻整个正道,产生正觉,正言等等,就好比灯光照亮你行走的路。无论心智经历什么,终究得从知觉中升起。假如这个心智不存在,那么知觉也不存在。这些是心智与心理因素的根本特点。这一切都是思维现象。佛陀教导说,心智就是心智,并不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一个人,一个自我,“我们”或者“他们”。佛法就是佛法,它不是一个活着的个体,一个人,自我,“我们”或者“他们”。没有什么有任何实质性。这个人,无论是感觉(vedana,feelings),感知(sanna,perceptions)之类,你不管看哪个方面,都处于五蕴(fivekhandas)范畴。因此都得放下。 禅定如同一块木板。比方说,维巴沙那(vipassa

7、na观)是木板的一头,奢摩他(samatha,止)是另一头。你要是把木板拿起来,只是一头起来呢,还是两头都起来?当然了,你拿起木板时,两头都起来了。维巴沙那是什么?奢摩他是什么?它们就是对于心智本身(的了解)。首先通过练习奢摩他,心智平静下来,稳定下来。通过培养奢摩他,你可以让心智平静。但是,假如奢摩他的宁静消失后,就升起了苦。为什么苦会升起呢?因为来自奢摩他的那种宁静本身就是苦因(samudaya)。它是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