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

ID:32374978

大小:56.8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2-03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_第1页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_第2页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_第3页
资源描述:

《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初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衔接《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对小学阶段只提出“诵读”、和“体味”;在评价方面,评价“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不评价“知识的掌握程度”。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仅限于高年级,而且基本以诵读和识记为根本要求,可以说,小学文言文教学是死的,只是起到一个探门的作用,而初中文言文教学则不然。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总目标: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阶段目标: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

2、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初中语文中文言文已占到一定的比重,而且有中考这根指挥棒的驱使,教学中颇受青睐。但介于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文言词语古今义变化大,有一字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加上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故读懂文言文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一篇文章要么读不明白,要么读明白了用白话文说不出来,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不够,重难点句子理解不准确,学生对文言文感到头疼。在学习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学不懂有困难,越发没有兴趣和信心,更不愿

3、学。从现在语文教学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都很重视,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高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目前高中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基本上已经达到了课文总篇目的1/2,且难度较大,而学生初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要求不一样,由初中“理解基本内容”到高中的“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读懂课文,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在教学目标、内容上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有些差异环节明显存在“断层”和脱节。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有

4、:1、串讲加分析。这种教法面面俱到,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2、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与解,是可以使初中学生们主动了解高中文言文的学习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每个学生更容易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文言文学习方式方法,把握语文学习的主动权。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要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多朗读文言文语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

5、明白其中的意义。自己悟得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你想要知道这些知识,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一定要及时记笔记,反复记,达到熟练,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主角,讲解得很详细、很全面,可是因为学生不会的知识太多,也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  二、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

6、,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一般而言,实词意义较单一,如“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今”,“布衣”为“百姓、平民”,“牺牲”为“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等等;虚词意义较为复杂,如“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教师给学生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

7、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三、适当穿插一些语法知识,使学生对基本句式、词类活用现象有所了解。  四、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  五、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应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让学生乐于进门,才能让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不再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让我们的传统文化绽放应有的魅力。邹慧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