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

ID:32282799

大小:1.10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2-02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_第1页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_第2页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_第3页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_第4页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原因的实验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导师手足外科郝丽文王增涛教授中文摘要研究背景穿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ojima、Kroll、Wei、Kimura、Blondeel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穿支皮瓣自顾玉东1985年在我国开展以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但术后因血循环障碍导致的皮瓣部分或全部坏死时有发生。带蒂转移的穿支皮瓣往往正是利用皮瓣远端来覆盖创面,皮瓣近端为较长的无效蒂,因此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即意味着手术失败。目前对引起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的原因有较多争论,多数学者认为,皮瓣远端坏

2、死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回流障碍。我们通过对大量临床病例总结分析,认为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原因与皮瓣供血动静脉血压差有关。为迸一步研究皮支动静脉血压与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面积的关系,我们在大鼠背部建立了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坏死的实验模型,设计了lO种由不同皮支血管供血的皮瓣术式,观察并比较其对皮瓣远端坏死的作用,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目的(1)探讨用氧化铅悬浊液进行动脉灌注造影的方法和效果,并将其应用于大鼠背部血管解剖及皮瓣术后血管分布范围变化的观察。(2)了解大鼠背部血管解剖学特点,为带蒂转移穿支皮瓣术后远端坏死原因研究

3、动物模型的制作提供解剖学依据。(3)观察动、静脉对带蒂转移穿支皮瓣术后远端坏死的影响,分析其在皮瓣远端坏死中的作用。方法1.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的探讨:在x线透视下,测量不同浓度的氧化铅悬浊液沉降速率及灌注压强,并用Wistar大鼠行动脉灌注,然后行血管解剖,观察皮动脉充盈情况和血管弹性,再行x线照像,并观察皮动脉显影情况。2.动物模型的解剖学基础:采用经升主动脉乳胶灌注方法对lO只大鼠进行灌注并解剖,同时解剖20只活体大鼠,观察其背部皮支血管走行规律、变异情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况,并测量其基本解剖数据。3.动物实验:将100只雄性Wi

4、star大鼠在其背部建立穿支皮瓣远端坏死动物模型,按保留不同皮支血管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只。在其背部选取单侧肋下动静脉背皮支(Al、C。)、髂腰皮动静脉(A:、C,)、臀后皮动静脉(A,、C,)三组皮支血管建立实验动物模型,按保留不同皮支血管分为:第一组(A,ClA2C:A3C,),保留全部三组皮支动静脉;第二组(A。A2c:A3C,),结扎肋下静脉背皮支,保留3条皮动脉和2条皮静脉;第三组(A,A:A3C,),结扎肋下静脉背皮支、髂腰皮静脉,保留3条皮动脉和1条皮静脉;第四组(c。A:C:A3C,),结扎肋下动脉背皮支,保留2条

5、皮动脉和3条皮静脉;第五组(A2C2A3C3),结扎肋下动、静脉背皮支,保留2条皮动脉和2条皮静脉;第六组(A:A3C,),结扎肋下动、静脉背皮支和髂腰皮静脉,保留2条皮动脉和l条皮静脉;第七组(ClC:A3C,),结扎肋下动脉背皮支和髂腰皮动脉,保留1条皮动脉和3条皮静脉:第八组(c:A,C,),结扎肋下动、静脉背皮支和髂腰皮动脉,保留1条皮动脉和2条皮静脉;第九组(A,C,),结扎肋下动、静脉背皮支和髂腰皮动、静脉,保留1条皮动脉和1条皮静脉;第十组,结扎全部3条皮动脉和3条皮静脉,此组皮瓣无血液供应。各组结扎相应皮支血管后,皮瓣

6、原位缝合。一周后观察皮瓣坏死情况,测量坏死面积,经动脉氧化铅灌注,行x线照像,观察并测量皮瓣与对侧正常皮肤供血动脉直径及分布范围。结果1.氧化铅悬浊液灌注法氧化铅悬浊液最佳浓度为:氧化铅与生理盐水质量容量比lOOg:50mL,灌注后的标本在x线下全身动脉显影清晰,动脉解剖显示清楚饱满。2.大鼠背部血管解剖学特点大鼠背部自项嵴至坐骨结节脊柱两侧对称分布有6对皮支血管:耳后动静脉、肩胛前皮动静脉、胸外侧皮动静脉背侧支、肋下动静脉背皮支、髂腰皮动静脉、臀下皮动静脉。其中肋下动脉背皮支存在一些变异情况。3.动物模型的建立根据大鼠背部皮支血管解

7、剖结果,选臀后皮动静脉为蒂,肋下动静脉背皮支、髂腰皮动静脉为选择性阻断血管。皮瓣内侧界为背正中线,前界为第2胸2山东大学硕十学位论文椎棘突,后界为第2尾椎棘突,皮瓣长宽比为5:1。4.动物实验皮瓣远端坏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第一组14.20±3.53%,第二组15.66±3.21%,第三组16.75±2.75%,第四组21.21±3.29%,第五组22.62±0.91%,第六组22.87±2.01%,第七组46.74±2.56%,第八组48.39±7.1096,第九组52.95±8.5096,第十组100±096。结论在保证有动静脉循环

8、回路的前提下,当动脉数量不变,增加静脉数量,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无变化;当静脉数量不变,增加供血动脉数量,皮瓣远端坏死面积明显减小。带蒂转移穿支皮瓣远端部分坏死面积与皮瓣供血动静脉血压差呈负相关,且以动脉影响为主。临床上如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