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

ID:32267873

大小:39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2-0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_第3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课题风筝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理解、积累本课词语。2、让学生明白作者对待风筝态度的前后变化及原因,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明白作者心情沉重的原因。3、理解品读本文中的重点句子,加强学生理解句子能力的训练。4、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对比、借物抒情(叙事散文)、首尾呼应等。考点:1、理解、积累本课词语。2、体会本文的感情基调,掌握作者心情沉重的原因。3、学习和掌握本文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师部分备注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学生背诵高鼎的《村居》,渲染气氛。2、向

2、学生介绍有关风筝的知识,激趣。课件欣赏有关风筝的图片。3、打出本文课件首页。学生谈体会:给人的感觉沉闷,肃杀,沉重。二、简介作者:鲁迅。1、介绍人物特点及生平、代表作。2、学习有关鲁迅的名句。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听课文录音,学生圈圈点点:注音,看注释,理解词语及句子,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2、问:同学们,听完录音后,你能体会出这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吗?(沉重、悲哀)3、再读课题,从课题入手,了解课题的特点(线索)。4、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呢?(两件事:一件是小时

3、候弟弟特别喜欢风筝,而我因为讨厌风筝不许弟弟放,还粗暴的折断了弟弟的风筝。第二件事,到了中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弄坏小兄弟的风筝非常不应该,于是心中充满忏悔,但当面道歉时才发现他已忘却,“我”心情更加沉重。5、快速抢答,为下面教学做铺垫。6、课堂练习:填空4(课件出示)问:本文的特点是借物抒怀,那么作者借“风筝”事件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希望大家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多认真思考、感悟。教师出示课件(如何挖掘文章的中心)四、课堂练习。1、学生快速背诵本文注释。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通过“

4、风筝”事件表达了怎样的思想?3、课堂作业,让学生给课文分段,教师检查。课题风筝课时第二课时教师部分备注一、复习。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伶仃肃杀笑柄恍然大悟虐杀2、说说课文可以分为几段。3、课文的记叙顺序。(顺序倒序插序)或总——分——总的顺序。二、品读课文第一段。1、出示课件(第一自然段),读句子,这段属于什么描写?(环境描写)讲授环境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的作用。读,再体会。2、找出表现作者心情的两个词语。(惊异和悲哀)“风筝是春的使者!”人之常情,见到风筝应该是愉快的。然而,作

5、者的心情却是惊异与悲哀?这矛盾吗?学生谈体会。惊异: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悲哀:见到风筝,“我”不禁睹物生情,不由想起二十年前埋下的让“我”深深忏悔的种子——自己对小兄弟的精神虐杀的一幕,也就是践踏风筝的一幕。3、品读句子(课件出示)。(1)什么叫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2)理解这句话。这里所说的“春天”4,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

6、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三、学生自学、研读第二部分。1、出示自学要求:(课件出示)(1)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出来,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2)从这段中,“我”和弟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学生自学,检查。3、作者后来把自己不让弟弟玩风筝的行为叫什么?(精神的虐杀),问:第四自然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专制)4、问:作者当年如此专制却自以为对,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另外就是封建的长幼

7、尊卑观念。看似关爱,实在是一种剥夺!)四、研读第三部分。1、我后来对风筝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又是什么原因?我的心情由“自以为是”变得怎样?生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我会觉得“不幸”?(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2、我是如何补偿的?结果如何?(心情更加沉重)。为什么心情会更加沉重?——当年的精神虐杀者“横行无忌”,被虐杀者毫无反抗,并且,当虐杀者醒悟时,被虐杀

8、者依然“麻木”。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这怎能使严于自省、却无从补过的鲁迅先生轻松呢?3、追究当时人们思想的社会根源——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他们生活在封建礼教的黑暗里,传统的长幼尊卑观念已深入骨髓。五、体会中心。1、本文通过“风筝”事件想控诉什么?(提示:风筝事件的根源是什么?)2、归纳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回忆自己小时候不让弟弟放风筝,中年后却发现自己当年的做法是错的,是一种对弟弟精神的虐杀。我向弟弟道歉,而他却早已忘记,我的心变得沉重。贯穿着对虐杀儿童天性的封建礼教的批判,同时表现出作者对当时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