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2141092
大小:2.13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9-01-31
《春城公司薪酬体系改革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1绪论能力)为衡量依据的薪酬制度,鼓励员工自觉掌握新的工作技能和知识。这种做法适应了知识经济本质与特征。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励员工,大量的企业也采用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收益分享薪酬体系。◆泛化的薪酬政策:JohnE.Tropman(1990)提出定制性和多样性整体薪酬计划。他提出应该把基本工资、附加工资、福利工资、工作用品补贴、额外津贴、晋升机会、发展机会、心理收入、生活质量和个人因素等统一起来,作为整体薪酬体系来考虑。这种方法的背后是把“以业绩为主“的薪酬理念作为基础,在投资和奖励之间实现合理平衡,以满足员工对非现金
2、薪酬成分的要求。这种非常规的薪酬模式刚提出时,没有企业敢进行尝试,后来为“美国薪酬协会”所接受,并逐步得到推广。这说明,非货币薪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西方企业的重视。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传统薪酬管理思想关注的基本点是一般员工的工作效率,支付薪酬是为了降低员工的“偷懒”程度。薪酬政策考虑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的,“证据表明,工资激励的效力是如此依赖于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至于不能将它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来衡量效果”(勒特利斯贝格尔和迪克森)。到了20世纪70年代,持续了将近十年的美国员工持股运动使得这种思想逐渐为企业
3、所接受,特别是在委托代理理论提出以后,这个时期的现代薪酬管理思想强调的是员工的主动性、协作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一般认为,薪酬并不是简单对员工贡献的承认和回报,更应该成为公司战略目标和价值观转化的具体行动方案,以及支持员工实施这些行动的管理流程。大量的案例表明,企业开始尝试可变薪酬制度,倾向于按业绩和竞争优势付酬,薪酬的概念已经突破“金钱”与物质的范畴,间接收入和一些非经济报酬在薪酬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薪酬管理基本思路随着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不断进行调整。19世纪末,巴比奇就提出了利润分享计划;1938年斯坎
4、伦对之进行了完善以实现其团队激励的目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采用与股票价值相联系的权益分享计划来解决长期激励问题,利用员工持股计划强化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只是当初利润分享计划的延续和发展。这些基于管理实践需要的利润分享理论要比经济学家威茨曼(Weizman)的“分享经济”(1985)理论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因此,在薪酬管理领域中,往往实务先于理论,推动理论不断发展。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薪酬的漫长历史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不可分使它涉及到众多的领域,其中主要涉及到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经济学中
5、,对薪酬的研究放在了工资、收入和分配上面。索罗(Slow,1979)、夏皮罗和斯蒂里兹(ShapiroandStislitz,1984)等人将较5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高的工资解释为企业防止工人偷懒而采取的激励方法。马丁·魏茨曼(1983)认为传统方式所决定的工资刚性太强,缺乏与企业效益相关的灵活性,所以他提出要将工资或一部分工资与厂商的某项生产指数(即经济效益指标)一起浮动,使工资在企业的纯收入中总是保持一个大致合理的份额,这样既符合厂商的利益,[2]也有利于降低成本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扩大生产,带动经济的繁
6、荣。人力[3]资本理论则认为人们的收入的多少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多少(如教育和培训等)呈正相关性,“在更加有技术和受教育更高更多的人中间,年龄—收入曲线的形状总是更倾斜。”但是在企业中除了人力资本创造价值外,货币资本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所以美国律师凯尔索提出了“双因素”经济理论,他认为在劳动创造价值之外,资本也创造价值,特别是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将越来越重要,凭借资本所获得的收入也将越来越多,贫富差距就会拉大,为了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凯尔索提出了“雇员持股计划”,这时,工人不仅是劳动工人,而且成为资本工人,从
7、而可以尽可能地减小贫富差距。人事管理经济学家爱德华·拉齐尔(EdwardP.Lazear)则提出了延期报酬(DelayedPayments或DeferredCompensation)理论,即组织在开始的时候支付他们以低于其所值的工资,而在工作的末期支付高于其[4]所值的工资。从以上可以看出,在经济学中,对薪酬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的,重点放在按什么分配上,并没有涉及到在企业中具体的薪酬问题是怎样被解决的,而管理学则从这个微观的角度来解决薪酬问题。德斯勒(GaryDessler)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研究薪酬
8、,并把薪酬体系的设计分成五个步骤:薪资调查、工作[5]评价、将类似职位归入同一工资等级、确定工资曲线和对工资率进行微调。在以上的五个步骤中,工作评价也即职位评定是薪酬体系设计中的重要工作,所以不少学者就把对薪酬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了职位评定上,像格里芬哈根(1909)提出了等级分类法,迈瑞尔·洛特(1924)提出了基点法,阿瑟·杨(1921)提出了排列法,欧根·本纳(192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