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ID:3206567

大小:28.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1-20

上传者:U-1889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_第1页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_第2页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从理论上,以及实践的经验上来看,教师本身的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改革时,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接受各种教师培训外,还要走进新课程,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间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创造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拓宽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习。转变教学行为首先应当明确教学行为的内涵。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教学活动方式。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以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具体来说,根据教师在课堂情景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发挥的功能可以将教学行为分为:主体性教学行为(主教行为)、辅助性教学行为(辅教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等。根据教学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可把教学行为归纳为控制性教学行为和整合性教学行为。前者的目的就是规定、控制和管理学生,其行为具有支配、惩罚和权威的性质,结果导致的课堂气氛是冷淡、紧张和压抑;而后者的目的是鼓励、肯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其行为具有交流、激励和民主的性质,结果导致的课堂气氛是友好、轻松和愉悦。研究发现,教学行为表现具有个体差异,不同的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行为转变:一、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回顾本世纪教学所走过的路,大体沿“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的发展轨迹。当代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潜能,实现育人的功效。  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它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优良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二、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三、由重“传授”转向重“指导”。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很容易从课外资源中获得信息和知识。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主要不再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实现者,而应成为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真知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和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由重“模式化”转向重“个性化”。  有的教师教了几十年书,上过几千节课,似乎觉得自己形成了定型化的教学模式,但要问他的教学特色有哪些,又很难说清。这是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现状。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形成教学个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敢于突破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这里的创新性,主要指:一是在教材处理上,教师要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也就是要针对教材、学生心理特点作一番科学的艺术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二是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需要进行教法的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三是在个性风格上,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并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进行突破和创新。这样就可以实现“模式化”向“个性化”转变五、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评价应充分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式也要多样化,不仅要重视量的评价,还要注重质的评价,如现在流行的档案袋评价方式、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方式等。评价的功能要由侧重甄别筛选转向侧重学生的发展。另外还要强调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不仅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更要注重学生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体现出崇高的师德,发挥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根本转变,才能主动适应并投入蓬蓬勃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科室编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