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

ID:31921477

大小:48.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27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_第1页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_第2页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_第3页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_第4页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老子化胡”传说看佛道两教的早期交融作者:杨 军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278    更新时间:2009-4-12《老子化胡经》固是西晋道士王浮所伪造,但是,“老子化胡”的传说却不自王浮始。作为中外文化交融产物的“老子化胡”传说,不仅反映出汉地佛教早期传播方式上的某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道教仙人观念的变革。它既是佛道文化相撞击的产物,又同时对佛道两教的发展形成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故本文不惮敝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 汤用彤先生早已指出,《老子化胡经》“当系摭拾旧闻而成

2、”,[1](P42)其书虽为王浮所伪造,但其中所载“老子化胡”传说却另有所本。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已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2]的说法。《后汉书·襄楷传》注中解释:“或言,当时言也”,证明襄楷奏章中出现的“老子化胡”传说,在当时已是流行的说法。延熹八年(165年),“春正月,使中常侍左●之苦,祠老子。上始好神仙之事”,[3](P611)而次年三月,襄楷的奏章中已称“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4]证明当时人已把佛教看成是“神仙之事”的内容。襄楷奏章中的“老子化胡”传说并未引起并祀“黄

3、老、浮屠之祠”的汉桓帝的不满,说明这一传说至少在将佛教看成是“神仙之事”而与黄老并祀的这部分佛教徒中,在当时是被承认和接受的。北魏太武帝在灭佛诏书中称:“昔后汉荒君,信惑邪伪,妄假睡梦,事胡妖鬼,……叔季之世暗君乱主,莫不眩焉”,[5]是把汉桓帝作为佛教的信仰者来看待的。若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应该说,以汉桓帝为代表的东汉末的佛教徒,是承认“老子化胡”传说的。在襄楷上书三个月以后,[6]汉桓帝在宫中祀老子,并用“效天乐”,[7]在并祀黄老与浮屠的前提下,对老子的祭祀给予特殊崇高的地位,也是汉桓帝承认襄楷所说的“

4、老子化胡”传说的又一证据。《魏略·西戎传》在谈到临儿国时称:《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临蒲塞、桑门、伯闻、疏问、白疏间、比丘、晨门,皆弟子号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为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8]...《魏略》的作者鱼豢尚得见这部自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已传入中国的《浮屠经》,从《魏略

5、》所征引的文字来看,《浮屠经》是讲释迦牟尼经历的佛教经书,是佛本生故事。作为较早译出的佛经,《浮屠经》对原书中的专有名词大量采用音译,上引《魏略》所谓“桑门”、“伯闻”、“疏问”、“晨门”等,显然都是“沙门”的不同音译,在同一书中对同一专有名词竟采用多种音译,正是初译佛经技术上粗糙性的表现,这给后人理解造成困难,因而已出现采用“老子化胡”传说来解释这些名词的作法。《魏略》称“不能详载,故略之如此”,证明这一段记载是对早期佛教传说的缩写,其所本资料很可能就是当时佛教徒对《浮屠经》所做的解说。如此看来,“老子化

6、胡”传说最早不是出自道教徒的编造,却是佛教徒解释其经典的产物。正如汤用彤先生所说:“早先中国人皈依佛教[的信仰],在阅读佛教的典籍,必然会获得一种印象,有许多全新的观念和名词,那不仅带来麻烦,而且是难于理解的。”因此,在西晋以前,佛教中流行一种采用中国固有概念解释佛教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格义。[9](P282-294)《高僧传》卷4《法雅传》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说明:法雅,河间人,凝正有器度。少善外学,长通佛义。衣冠士子咸附谘禀。时依雅门徒,并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

7、,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乃毗浮、相昙等,亦辩格义以训门徒。雅风采洒落,善于枢机。外典佛经,递互讲说。格义的特点就是以“外书”解说“经中事数”,以“世典”加深对“佛理”的理解。法雅生卒年虽然不详,但汤用彤认为,他“生活在第三世纪后半期和第四世纪前半期”,[10](P286)这也就是“格义”最盛行的时代。鱼豢《魏略》成书时间虽然不能确定,但《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年)事,说其成书于公元3世纪后半期肯定是不会错的。与法雅生活的时代相对照,我们可以说,《魏略》成书于“格义”最

8、盛行的时代。前引鱼豢《魏略》就是在征引“老子化胡”传说这种“世典”,对《浮屠经》中的“桑门”、“伯闻”、“疏问”、“晨门”等“沙门”的不同音译来加以解说,其内容可能来自为解释《浮屠经》而作的“格义”。其中出现“老子化胡”传说,也说明,这是早期佛教界盛行的说法。作为外来宗教,佛教需要寻找与中国文化的结合点,老子西出关“莫知其所终”[11]的结局,正给佛教传播者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佛教徒创造出“老子化胡”的传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