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效果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效果分析。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最近几年,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面中,关于中医药的研究颇多,获得了不错的成效。2010年12月一一2013年5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可明显改善尿微量白蛋白漏出,有效控制糖尿病肾病的发展进程。方法将50例明确诊断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按随机分组分成两组,各25例。其中25例给予西医基础治疗,作为治疗组。另外25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在西医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自拟滋肾固精凉血法特制的中药配方,
2、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通过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监测治疗后血糖、肌軒(scr)、糖化血红蛋白(GHbAo).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88.7%和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在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方面疗效显著,可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滋肾固精凉血法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123-02糖尿病肾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重要并发症,其中最具特征性的乃是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即所谓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患者
3、最重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此外,糖尿病尚可导致肾动脉和肾小动脉硬化和使泌尿道感染及造影剂性肾病等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加,由于此类病症早期多无症状,不容易发觉,如果此时及时予以有效的治疗,可逆转肾脏的损害,延缓病情进展,大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若错过早期治疗的机会,就会发展为中晚期糖尿病肾病[1],目前临床上对中晚期DN还没有确切的救治疗法,从发生临床蛋白尿到肾功能衰竭平均生存期不过7年。本文分析在我院治疗的5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
4、南》标准[2]。早期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糖尿病病史数年(常在6-10年以上),出现持续微量蛋白尿[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达20-200斗g/min或尿蛋白/肌肝为30-300mg)]。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平均(47.25±2.10)岁,病程平均(6.13±2.95)年。治疗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平均(48.13±2.26)岁,病程平均(6.29±2.17)年。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5例。两组均进行基本糖尿病健康教育,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并予以积极
5、控制高血糖、高血压和血脂紊乱,使血糖降到或接近正常水平,血压控制在W125/85mmHg(lmmHg=0.133kPa)o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I),从小量开始,逐渐加量,服药要持久规律并密切观察副作用(双侧肾动脉狭窄、妊娠及血清肌肝>265斗m01/L患者不宜用此类药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自拟滋肾固精凉血法配制的保肾制剂(菟丝子20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复盆子15g,桑篡子12g,仙灵脾12g,旱莲草15g,熟首乌20g,白芍15g,丹皮20g,用水煎服),一日两次。两组均以两个月为一个疗程。1.3疗效观察观察早
6、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肌肝(SCr)、糖化血红蛋白(GHbA。)、尿微量蛋白排泄率(UAER)的变化,并密切监测血压、血脂、肝肾功能以及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华中医学会肾病分会《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①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值(2hPG)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GHbAo下降至正常,或超过治疗前的30%。②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GHbAl下降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③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
7、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GHbAo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q检验,P0.05在诊断方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但对患者进行多项指标的联合检查,不仅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连续检测,对于病情的了解及疗效的发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4]。在治疗方面,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