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凝血检验影响因素的探讨及规范化建议牛君(南部县人民医院,四川南充,637300)【摘要】目的探讨凝血检验过程中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凝血检验标准化的对策,以不断提高凝血检验工作的质量与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5月门诊与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凝血检验标准的各项因素,作出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150例,标木合格率为86.67%(130/150);门诊患者50例,标本合格率为92.00%(46/50);对检验结果可疑的36例标木进行调查、回访,16例(44.44%)患者正值吃药时釆集血液标本,有5例(13.88
2、%)患者抽血时出现不顺利,有2例(5.55%)标木放置的时间比较长,剩下的13例(36.11%)患者均未发现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PT检验值CA-1500为(15.11±0.23)s,SF-8000为(17.45±0.22)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2.098,P<0.05;APTT检验值CA-1500为(36.32±l.l)szSF-8000为(32.67±1.87)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4.532,PV0.05。结论提出相关建议对凝血检验标准化及规范化,利于提高凝血检验的准确率及科学性。【关键
3、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探讨;规范化建议目前,凝血检验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其日益受到普遍关注与重视。凝血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凝血酶原反应时间(PT)等因子,在一定的检测条件下对上述各因子进行检测与分析[1],其能够有效地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血栓、心力衰渴等疾病的诊断。但凝血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及病理性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那么这就为凝血检验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2]。因此,应该注意这些因素的影响,凝血检验相关操作人员应该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得标木的采集与处理均达到标准化。1对象与方法1.1标本来源本研究中的标本均源于我院2014年9月
4、・2015年5月门诊与住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自愿书,然后应用110mmol/L的椽酸钠作为抗凝剂,注意试剂与血液之间的比例为1:9,且患者均于早晨起床7:00吋进行统一的空腹抽取静脉血。1.2标本的收集重点去除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血液标本,并注意对不合格或者不达标的血液标本进行记录并分析其原因。1.3仪器与试剂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检测值的偏差或是实验仪器误差,应尽量统一实验仪器与试剂,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Sysmex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检测仪。1.4比对试验对于标本量较少或者较多的标本而言,应该注意进行重新采集,并重新进行比
5、对试验,对比实验仪器为赛科希望德SF-8000全自动血凝仪,比对的指标有PT与APTT两种。1.5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标本的收集情况本研究中所收集的标本之中,对200例患者的标本进行了观察,其中住院患者150例,标本合格率为86.67%(130/150);门诊患者50例,标本合格率为92.00%(46/50)o其中,不合格标本共有24例,标本
6、量偏少的较多,共有18例,构成比为75.00%(18/24),另外有5例标本量偏多,占比为20.83%(5/24),剩余1例(4.17%)标本有凝块出现。2.2冋访调查结果分析本研究中所调查、分析的200例标本制作,对检验结果可疑的36例标本进行调查、冋访,结果发现,有16例患者正值吃药时•采集血液标本,占比为44.44%(16/36);有5例患者抽血吋出现不顺利,占比为13.88(5/36);有2例标本放置的时间比较长,占比为5.55%(2/36);剩下的13例患者均未发现有其他影响因素的存在,占比为36.11%(13/36)O2.3比对结果根据相关方法
7、的标准对PT及APTT进行比对检验,结果显示:PT检验值CA-1500为(15.11±0.23)s,SF-8000为(17.45±0.22)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2.098,P<0.05oAPTT检验值CA-1500为(36.32±l.l)s,SF-8000为(32.67±1.87)s,独立样本配对比较,t=4.532,PV0.05。本研究中仅有1例出现凝块现象,那么其标本的检测结果出现不凝集或者比正常检验结果时间明显延长。3讨论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构建一套完整的凝血检验标准,便于提高凝血检验工作的
8、质量、效率以及标准化操作,因此应采取强有效的措施加以实施,具体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