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640370
大小:58.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6
《乳腺脓肿的对口冲洗引流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乳腺脓肿的对口冲洗引流治疗通讯作者:王玉明。【摘要】目的:比较乳腺脓肿对口冲洗负压引流与传统开放式纱布条填塞引流的优缺点,探讨对口冲洗负压吸引引流的可行性。方法:64例乳腺脓肿病例分为对口冲洗负压吸引和常规纱布填塞引流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口冲洗负压吸引组较常规组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瘢痕小。结论:对口冲洗负压引流治疗乳腺脓肿安全、微创、有效,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关键词】乳腺脓肿;对口冲洗;引流【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
2、10)10-0120-02乳腺脓肿为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脓肿形成一经确诊,手术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常规治疗方法为脓肿切开,纱布条填塞引流。由于哺乳期乳汁分泌多,切口渗出液较多,需要反复多次更换敷料,给病人造成较大痛苦和不便。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对口冲洗负压吸引引流方法,治疗乳腺脓肿,有效地克服了上述缺点,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木院64例哺乳期女性乳腺脓肿病人,年龄20〜36(中位年龄28)岁,左侧脓肿30例,右侧34例,按入院顺序交叉分组
3、,分为对口冲洗负压吸引(实验组)和纱条填塞(对照组),以术中引流脓液量代表脓腔大小,对口冲洗负压吸引组引流脓液量(190±37)ml,纱条填塞组引流脓液量(175±32)ml,两组脓腔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1.2病例排除情况:脓液≤50ml或≥250ml,以及合并其它疾病,影响伤口愈合,可能影响组间比较;不纳入木组观察范围。1.3治疗方法:常规组按传统方法于脓肿最明显处切开脓腔,分离脓腔间隙后纱布条填塞。对口冲洗负压吸引方法:B超脓腔
4、定位,局部消毒、铺巾、局麻。在脓腔的下缘较低位先试穿抽出脓液后局部切开皮肤l-1.5cm,用血管钳钝性分离分开脓腔间隔,放出脓液,视脓腔大小置入剪有2・5个侧孔的16号乳胶管1根;然后在脓腔的上缘水平,切开皮肤05-lcm,血管钳钝性分离进入脓腔,置入另一根剪有2个侧孔的12号乳胶管,分别缝合固定,即可进行对口冲洗引流。用含庆大霉素8万单位的500毫升生理盐水从上方乳胶管持续滴注冲洗脓腔,下方乳胶管接负压引流盒/瓶,进行持续负压引流至引流液清澈无脓液和絮状物,约3〜5d。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炎症消
5、退、引流液清澈后停止冲洗,仍然保持负压引流2d,至基本上无液体引岀、B超示脓腔消失则拔岀引流管适当加压包扎。1.4术后处理及注意事项:(1)引流管外接负压引流盒/瓶,24h引流量≤2ml拨管;(2)敷料包扎时要将乳头外露,以免乳汁流入敷料难以分辨敷料浸湿是由于乳汁或脓液渗出引起;(3)敷料厚度约2cm,外层敷料有渗湿立即更换,如未渗湿可每2d更换一次。(4)哺乳期女性患者术前回乳;(5)穿吸点尽可能选择在乳房两个下象限皱褶的正常皮肤处,一是穿吸点比较隐蔽,二是避免在脓腔薄弱的皮肤处形成破溃
6、,如果脓肿波动最明显处皮肤距脓腔距离<0.5cm,在此处置管,缝合后管周组织覆盖少,容易漏气,不能保证持续负压,常为引流失败的重要原因,若术前发现此种情况,切口可偏离波动最明显处一定距离。术后负压吸引力要适当,负压压力以使引流管略吸瘪为宜。1.5观察指标:记录术后至伤口愈合换药次数,切口愈合后测量切口瘢痕长度,第一次换药时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⑴测量疼痛程度。1.6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记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
7、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标准。2结果两组病人手术过程均顺利,所有患者2〜3个月后复查B超,无脓肿再发,全部治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愈合吋间、换药次数、疼痛分数、疤痕长度上均有明显优势。切开组并发乳痿4例,对口冲洗组1例,经冋乳和填塞压迫治愈。手术并发乳痿比较,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余结果见表表12组乳腺脓肿引流方式优缺点比较(x±s)注:组间比较,t检验:t值分别为7.7,16.74,5.85,19.68;P<0.013讨论乳腺脓肿是普外科常见疾病
8、,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常由急性乳腺炎早期处理不当所致。脓肿一经确诊,必须手术切开排脓。传统的大切口开放式引流的治疗方法是将切口切至脓腔边缘,大量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由于哺乳期乳汁较多,加上脓液,使切口渗液较多,需每日一次甚至多次更换敷料,操作过程中病人疼痛明显。切口愈合缓慢,治疗吋间长,费用高,愈合后遗留较明显的手术疤痕,导致乳房变形,很难为患者接受。更小的创伤、更快的恢复、更优良的术后美容效果是目前外科手术治疗的趋势,更是乳腺外科一个备受关注的临床课题。Garg等⑵在B超引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