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两种方法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护理干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两种方法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护理干预作用【摘要】目的探讨被动运动和弹力绷带法对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老年截石位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弹力绷带法),观察组30例(被动运动法),对照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放平双下肢时的心率(P)、末梢血氧浓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变化,及两组患者手术后及呼吸、循环系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放平双下肢时的心率(P)、末梢血氧浓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变化比较(2521、566、612,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1.2.1器材监护仪MP40(飞利浦),医用弹力绷带(上海
2、宏展医用敷料厂生产,规格为75X2250mm)。1.2.2方法两组患者手术中均采用截石位,取上身头高10。,对照组(下肢被动运动),手术结束后,先实施左下肢被动运动3min平放,然后将右下肢实施相同被动运动3min后再缓慢平放。被动运动方法是:专职护士左手固定手术患者踝部,右手远动前足行往返运动(屈、伸、外翻、内翻),30次/min,持续3min。然后左手支置于患者胭窝,右手固定足跟进行被动屈伸20次,完成后以上任务后,按摩下肢小腿肌肉,3mine对照组,麻醉成功后,患者双下肢45。抬高,应用医用弹力绷带从患者足踝部位开始旋转缠绕至大腿中上部2/3,以容一指尖松紧度为最适合,足趾要全
3、部显露出来,以方便对末梢血运的观察,操作完成后截石位进行手术操作,一直持续手术结束后再放平双下肢5min后解除绷带。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放平双下肢时的心率(P)、末梢血氧浓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变化。及两组患者手术后及呼吸、循环系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结果2.1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放平双下肢时的心率(P)、末梢血氧浓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变化比较,见表1O2.2两组呼吸、循环系统、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2。3讨论近几年有学者研究提出“截
4、石位可造成改变性低血压”的危险情况已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5],此情况的发生原因是手术过程中双下肢截石位后外周血管的扩张,当放平双下肢后,大量的回心血液返回扩张的下肢静脉,滞留在下肢,回心血量骤减,血容量绝对不足,立刻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造成一系列呼吸循环系统的不良反应及事件[6]。在截石位术后放平肢体时的循环系统不良事件预防方面,国内外有学者提出在放平双下肢时,按顺序、按时间进行被动性双下肢按摩,调节并促进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并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效果优与劣还少有文献证实[7]。目前,截石位手术中弹力绷带的应用研究中显示,该方法有助于维持患者血压稳定和预防术后下肢的损伤,但也很少有临床
5、研究数据进行报道[8],本研究针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证实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后放平双下肢时的心率(P)、末梢血氧浓度(Sp02)、平均动脉压(MAP)水平变化比较观察组分别为(90±4)次/min、(95±2)%、(75±4)mmHg,明显优于对照组,P2h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更为明显[9]。由于下肢抬高时间过长,导致局部组织血流缓慢、低氧,血管张力减退。加之术前禁食、肠道准备、术中出血多等因素造成血容量相对减少,所以放平双腿后即出现低血压[10]。另外在麻醉状态下,急放下肢后血流动力学紊乱更为严重,尤其是老年人和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根据以上的情况,被动运动虽然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6、率,仍然明显发生率。所以弹力绷带法为今后在临床护理中选择最佳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值得在临床截石位老年手术患者中推广。参考文献[1]苏兰若,高蕾不同角度上身体位对前列腺手术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2):1617.[1]苏广英截石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对策.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6):133140.[2]马静,谷巧月膀胱截石位术后下肢摆放方法对老年直肠癌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848849.[3]陈哲颖,陈兆英直肠癌根治术中下肢不同体位置放对患者循环呼吸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5,20(24):3637.[4
7、]程文华,千景阳全麻下截石体位改变对老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临床麻醉学志,2010,16(9):464.[5]SunHL,LingQD,SunWZ,etalLowerlimbwrappingpreventshypotension,butnothypothermiaorshivering,aftertheintroductionofepiduralanesthesiaforcesareandeliveryAnesthAnalg,2007,99(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