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11132
大小:120.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1-12
《就业服务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就业服务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摘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一环。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就业服务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均有显著影响;“提供就业信息”、“促进人职匹配”、“职业指导与培训”和“制定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四个因素与“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均呈正相关;就业服务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体制的认可度就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高;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满意度不太高。因此,要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就必须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是要创新就业服务体制
2、;二是要拓展就业服务内容;三是要完善就业服务机构;四是要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关键词:就业服务;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5)06-0113-07 收稿日期:2015-03-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XJK013CGD100)。 作者简介:张丽芬(1980-),女,湖南洞口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应用社会学研
3、究。1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这是因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一环。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时就明确指出,大学毕业生失业既是市场化改革取得进展的体现,又是市场不完善的产物,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体残缺、体系分割、环境欠佳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难以发挥[1];另有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构建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途径[2]。近
4、年来,就业服务在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关注。那么,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有着怎样的认知与期望?就业服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内在机制又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关注的中心问题。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按照就业信息理论的观点,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备的、有摩擦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就业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便是寻找满足劳动力供求双方个体理性和利益相容的就业信息。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就业服务与大学毕业生就业具有相关性。就业服务体制越完善、大学毕业生
5、对就业服务体制的认可度就越高,其获得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就业质量也越好。 2.变量界定14 就业服务(自变量):是指以政府就业服务部门为主体,以社会中介组织为补充,为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服务,是对劳动力的供方和需方提供相关服务工作的总称。本研究将就业服务具体操作化为提供就业信息、促进人职匹配、职业指导与培训、人事合同管理、失业保险与救助、制定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六个指标,并按照大学毕业生对这些指标的评价等级(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采用李克特(Likert)
6、五点式量表记分,“很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分别记1~5分。 大学毕业生就业(因变量):指的是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过程。本研究将其操作化为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两个指标。其中,就业机会是指大学毕业生职业地位获得的次数(即初次就业获得的就业机会次数),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收入、劳动条件、工作稳定性与福利保障、工作挑战性与晋升机会、利益表达机制与工作决策空间、人职匹配性与工作满意度六个方面。 中介变量:大学毕业生对市场服务的认知与期望 3.资料来源与样本情况 本研究所有数据,皆来源于实证调查
7、资料。调查地区为广东省、湖南省和贵州省,调查对象是2010、2011、2012、2013和2014届大学毕业生。共发放问卷3000份(每个省各10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为2916份,问卷有效率为97.2%。样本涵盖“985工程”院校(18.7%)、非“985”的“211工程”14院校(19.6%)、一般本科院校(39.9%)、专科院校(21.8%)所有专业各层次(其中专科占21.8%、本科占50.7%、硕士占18.6%、博士占8.9%)的毕业生。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和文献法等
8、资料收集方法,对收集的数据主要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分析 1.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认知与期望 关于大学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认知主要是考察大学毕业生对政府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的就业信息、促进人职匹配、职业指导与培训、人事合同管理、失业保险与救助、制定就业创业政策法规六个方面的具体评价。 为促进就业,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协调,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家又出台了系列促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