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505951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2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参与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对教学而言,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机会的多与少,是直接决定学生课堂上学习达成度高与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日益强调主体性教学的今天,反思目前课堂中学生参与机会的多与少,努力探寻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机会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略做探讨. 一、数学课上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现状 目前,通常用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提问式.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推理、演算、论证,最后解完一道例题或证明一个定理,之后再让学生仿例做练习. 客观地看,教师带领学生推理、论证的思考过程是正
2、确的,要是每个学生都参与推理、论证的全过程,那么,每个学生都会既得到了数学知识,又得到了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实际问题是,教师向全班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是几个水平较高的学生开口回答;或教师叫一人回答,只要一个同学说对,教师立即重述一遍并在黑板上写出推理的第一步,教师再问,又有一个学生答对,教师再板演第二步――如此,教师自问自答,一步步推演下去,直至把题目解完. 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方式,使多数学生学到的只是结论和死知识,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训练.5 可见,只有真正鼓动绝大多数学生(不仅仅是几个人!)积极参与到
3、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发挥,我们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阻碍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原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在教与学的双方中,学生是鲜活的力量,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好奇心强,上进心强,求知欲强,渴盼动手,但限于教学上错误的导向,他们的主体性被压抑、被扼杀了. 认真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1.全班统一学习的机会多,个人独立学习的机会少 受教学进度的限制,教师在备课时,常订好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为保证教学目标能顺利完成,教师常常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讲,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因此,表面上
4、好像是提问式教学,实际上是变了味的“满堂灌”. 2.被动接受学习的多,表达学习的机会少 在课堂上,为保证教学进度完成,教师只能自己板书、演算或只让个别学生演示,而其他同学只有看的份,没有真正动手操练的机会(即被动接受学习),这势必使学生难以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3.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参与机会多,水平低的学生参与机会少 一方面,是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大胆举手、踊跃回答;另一方面,是学习水平低的同学反应慢、耗时多,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为赶课时的教学只有就高不就低了. 三、让更多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5、(一)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想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必须注重人文环境的创设: 1.师生间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关系 教师不应采用强硬的措施来保证课堂教学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最大限度地相信自己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当学生偶尔出现差错时,要学会宽容,当学生有创见地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哪怕是错误的!)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表扬.只有双方都在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气氛下共同钻研学习,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我的潜力,从而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中去. 2.帮助学生
6、形成相融互补、合作竞争的关系 教学中应尽可能让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因为信息的交流可纠正掌握知识的偏差、实现知识系统的优化,有利于深化所学知识.学生相互交流,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他们可以在关系较好的同学的帮助下攻克许多自己无法解决(甚至是听了教师讲解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当然,因学生性格不一,很可能会在教师“放开手”的这段时间出现一些小摩擦.这时,教师要调控好课堂气氛,学会妥善处理其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僵化不利的局面,恰如其分地鼓励竞争及相互帮助,确保生生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二)把学习的时间
7、让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老师统治了课堂的时间,学生无法自由支配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而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程序,腾出时间来让学生进行思考、钻研.具体做法是:5 1.分解教学目标 我们可以分解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为若干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答疑中参与课堂教学,如:“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的学习,教学目标分解为: A.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试画出它的三条内角平分线,观察这三条角平分线是否交于一点?你能否证明? B.三角形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有什么性质?教材把这一个点命名为什么? C.想一想:证明三线共
8、点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先猜想、讨论、论证,再阅读教材对照自己的想法,找出与教材做法的差异、各自的优越性,从而通过比较,落实对知识的掌握. 2.练习设计梯度,让各类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均学有所得 教师把课堂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分类设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完成.要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内完成所有的课内外作业,并“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