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97435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联系生活 关注体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新型综合课程,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怎样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教学,结合本人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丰富情感体验,准确定位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终极价值取向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材,准确进行目标定位:情感目标应该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灵魂。知识、能力目标要在情感目标的统领下来完成。如,六年级
2、下册“地球,生命的摇篮”一课,要让学生知道地球如同生命的摇篮,无私地养育着人类。设计教学时,我将情感目标定位为: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爱地球,知道如何保护地球,感激地球。在这情感目标的统率下,我引导学生探究地球如何哺育生命,在探讨、体验活动中,丰富学生情感,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我设计了活动:远看地球和近距离观察地球(感受地球外表的美),探索地球慷慨地孕育了生命(体验内在美),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明白地球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母亲,要用实际行动来赞美她,表达爱和感激之情。4 在教学中,教师要
3、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引导他们从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教师只有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正确认识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有效促进情感目标,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二、关注生活经验,创设体验活动 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的儿童,他们是参与道德情感的体验者。教师要依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生活需要,结合活动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设计好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
4、界的真实感受。如,三年级上册“我的家乡变了样”,我关注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是什么样的变化,带领学生从服装、食品、住所等方面观察、挖掘,通过发现自己小家庭的变化,引导学生开放视野,观察自己家乡的变化,引导学生亲自到街上、酒店、超市、学校、图书馆和其他地方观察、寻找。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索,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挖掘,用心感受家乡的变化,以产生一种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按照品德教育的课程要求创设有效的体验活动,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这样才能
5、让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留心身边资源,有效整合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过去师生围绕理论的教学,并从孩子的生活中,敏锐地捕捉到主体的教育价值,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教学五年级下册“圆明园的诉说”4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激起学生对列强的憎恨,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我补充了教材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美丽太湖、雄伟的黄山风景,到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圆明园的宝藏和侵华战争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学生从现实看到了历史。通过挖掘学生身
6、旁的资源,有效整合了课本内容,为学生的情感释放提供了空间。 受条件的限制,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领域很小,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探索和生活相关的社会现象,认真寻找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及时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发展内容中学习,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利用所有可用资源进行整合和推广,从而有效地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四、安排课下任务,更好拓展空间 品德与社会教学要打开学生广阔的生活空间,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作为品德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将教学空间尽可能地向社会拓展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
7、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进行课后实践和深刻的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学“我们的爱心行动”一课,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分组设计爱心行动方案,制订爱心行动计划后,要实施爱心行动,就要引导学生在课下,真真切切地走进生活中去发现,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问候、支持、义务劳动的力量可以让学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在体验活动的实践中内化、升华道德情感。4 总之,生活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必须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否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将教师的道德教
8、育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心和心的交流,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让这门课程成为学生真正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曹莉.浅议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技巧[J].中华少年,2016(9). [2]孙国河.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设计[J].成功(教育),2012(12).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